网站首页 | 范文大全 | 常用申请书 | 党团范文 | 讲话发言 | 作文大全 | 报告叙述 | 合同范文 | 党建教育 | 入党材料 | 心得体会 |
三晋范文网
  • 祝福语
  • 演讲稿
  • 自我介绍
  • 主持词
  • 欢迎词
  • 导游词
  • 贺词
  • 发言稿
  • 口号
  • 您的位置:三晋范文网 > 讲话发言 > 口号 > 正文 2019-11-18 07:37:30

    孟子名句【有关孟子的名句及其翻译急急急急急急急】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论,从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

    由此,再加引申,推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阐明了施行“仁政”的必要性。

    文章用层层推理的方法进行论证,开篇即提出论点,接着设例进行论证,再据此阐发引申,层层深入,最后得出断语,逻辑性很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章由历史上六个著名人物从卑微到显贵的事例,归纳出自己的观点:人要担负重任,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必须先在思想、生活和行为等方面都经受一番艰苦甚至痛苦的磨炼。

    其次从正反两方面论证经过磨炼的益处,说明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的道理,进而得出全文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学法引导

    1、加强朗读训练,就本文而言,不仅要学生读准字音,断对句子,还应对文中的排比句进行反复诵读,以体会排比句在议论文中的作用。

    2、正确辨析课文中疑难字、词、句的意义,加深对通假字、古今异义现象的认识,学习对知识进行分类整理。

    3、找文章关键句(中心句),提高整体理解文章的能力,理解孟子在两篇短文中表明的思想观点。

    4、两篇短文在写作方法上有许多共同点,可采用比较阅读法阅读。

    (三)审美鉴赏

    居安思危的警戒美

    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话,本是战国时期讨论战争胜负问题时提出的观点,而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因而也适用于政治。

    直到今天,在世界政治的运作中是否合乎道义仍然是处理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关系的准则。

    国家无论大小、贫富、强弱都应在平等的原则下参与国际事务,一切违背该法则的行为必将以失败告终。

    “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也常被用来勉励人们要居安思危,增强民族忧患意识。

    这一条条古训无不闪烁着世世代代中国人民自我警戒、自我奋进的美的光芒。

    (四)重点难点突破

    1、两文分别阐明了作者怎样的观点?你对作者的观点有什么看法?

    [析]设计此题,首先是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其次,就作者在两篇短文中表明的观点,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谈谈自己的看法,既强化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知识的能力。

    [参考答案]:

    《孟子·公孙丑》主要阐明了孟子认为统治者要“施仁政”,“行王道”的政治主张。

    《孟子·告子》主要阐明了孟子的人才要在困难环境中磨炼造就的人才观。

    看法(略)

    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章,作者从作战入手,设举了两个战例,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把决定战争胜负的主客观因素归结为哪几个?作者认为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析]本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饿了解,概括提炼要点信息的能力。

    [参考答案]作者把决定战争胜负的主客观因素归结为“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方面。

    三者中,作者认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但最终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人和”,即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章,开头一节共列举了哪些人的事例?这些事例共同说明了什么道理?它们对论证本文的论点起什么作用?

    [析]设计此题,既有利于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了解,也便于深入理解本章作者在选材、构思上的特点。

    [参考答案]第一节列举了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等六个人的事例。

    这些人都是由卑微而显贵,经历过艰苦环境磨练的杰出历史人物,意在说明人要成大器,担负治国重任,必须经受磨炼的道理。

    这六个人的典型事例,为本文要论证的论点提供了典型的事实论据。

    4、比较《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两则短论,在论证方面的异同。

    [析]此题意在通过比较,理清两则短文的逻辑层次,进一步加深对两篇短论在写法放的特点的理解。

    [参考答案]:

    (1)相同点:两篇短论都运用了类比论证的方法。

    第一则以战争中的事例作为例证,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类推出治国的道理;第二则从个人事例说起,在得出“困境出人才”这个观点后,转到统治者治国上,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事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

    (2)不同点:两则短文提出论点的方式不尽相同。

    第一则短文的论点在文章中间部分点明,然后对论点进行了进一步的解释和阐述;第二则短文在文章结尾处揭示出论点,不再对论点进行解说。

    在论证结构上,第一则采用了总起——分承——最后总结的结构方式,第二则采用的是先分后总的结构方式。

    二、自学阶梯评估

    达标训练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中心论点是。

    阐述了孟子的政治主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中心论点是。

    阐述了孟子的人才观。

    2、请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米粟()亲戚畔()之傅说()法家拂()士

    3、用“/”正确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4、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A.困于心,衡于虑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C.得道多助,失道寡助D.入则无法家拂士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不同意思:

    池非不深也。

    古义:今义:

    6、请摘录一个逆境磨炼人才的典型事例。

    能力提高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习题。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对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被举用,被选拔

    B.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增加。

    C.衡于虑,而后作作:发作

    D.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出:在外面,指国外。

    2、比较下列各组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国恒亡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河曲智叟亡以应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C.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D.国恒亡

    安能辨我是雄雌则有去国怀乡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因此要增长才干,必须先经受艰苦磨炼。

    B.本文在论述造就人才问题时,强调了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两个方面的作用。

    C.文章在阐述的思路上,先从国家再说到个人,这样使文章论述层次显得很清楚。

    D.本文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逆境能成才”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阐述的观点,它表明了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的道理。

    那么“顺境也能成才吗?”这是许多学生可能产生的一个疑问。

    对此,请联系历史或现实生活中的事例作简要分析。

    开放探究

    阅读下面文言选段,完成习题。

    今之学者,读古人书,多訾(zǐ指责)古人之失;与今人居,亦乐称人失。

    人因不能无失。

    然试易地以处,平心而度之,吾果无一失乎?吾能知人之失,而不能见吾之失;吾能指人之小失,而不能见吾之大失。

    吾求吾失且不暇,何暇论人哉?

    (选自钱大昕《潜研堂文集》)

    1.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然试易地以外,平心而度之,吾果无一失乎?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作者的观点。

    3.请梳理作者的论证思路,填写下面方框。

    4.你怎样看待“今之学者,读古人书,多訾古人之失”的行为?

    三、资料下载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年),名轲,字子舆。

    战国邹(今山东邹县)人。

    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弟子,是孔子之后的儒家大师,也是战国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散文家。

    孟子政治上主张“法先王”。

    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强调“民贵君轻”、省刑薄赋,对人民作一定的让步。

    其目的虽在维护和巩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但在当时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他提出“性善”论,肯定人性生来是善的,但也重视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

    主张社会分工,却由此导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论点。

    他的哲学体系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过分强调人的主观精神作用,断言“万物皆备于我”,对后来宋代儒学影响很深。

    孟子为了实现他的政治主张,曾游说齐、魏、滕、宋等国。

    当时各国诸侯正以攻伐争霸为贤,视孟子的“行仁政”学说为,脱离实际,因而不予采纳。

    孟子退而讲学著述,其言行的记载,保存在《孟子》一书中。

    《孟子》现存七篇。

    每篇都以第一句中的两个或三个字作为篇名。

    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和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

    宋朝朱熹把《孟子》和《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成为儒家学者初学必读的书籍。

    《孟子》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著。

    其文气势磅礴,感情洋溢,逻辑严密,又长于比喻,用形象化的事物和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的发展影响很大。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话,本是战国时期讨论战争胜负问题时提出的观点,而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因而也适用于政治。

    直到今天,在世界政治的运作中是否合乎道义仍然是处理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关系的准则。

    国家无论大小、贫富、强弱都应在平等的原则下参与国际事务,一切违背该法则的行为必将以失败告终。

    “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也常被用来勉励人们要居安思危,增强民族忧患意识。

    这一条条古训无不闪烁着世世代代中国人民自我警戒、自我奋进的美的光芒。

    “民贵君轻”现在是个成语,出自《孟子`尽心下》。

    原文及翻译如下:

    原文: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翻译:孟子说:“百姓最为重要,土谷之神次之,君主为轻。

    所以得着百姓的欢心便做天子,得着天子的欢心便做诸侯,得着诸侯的欢心便做大夫。

    诸侯危害国家,那就改立。

    牺牲既已肥壮,祭品又已洁净,也依一定时候致祭,但是还遭受旱灾水灾,那就改立土谷之神。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

    比其反也①,则②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

    ”曰:“士师③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

    ”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

    【注释】

    ①比(bi):及,至,等到。

    反:同“返”。

    ②则:这里的用法是表示事情的结果。

    ③士师:司法官。

    【译文】

    孟子对齐宣王说:“如果大王您有一个臣子把妻子儿女托付给他的朋友照顾,自己出游楚国去了。

    等他回来的时候,他的妻子儿女却在挨饿受冻。

    对待这样的朋友,应该怎么办呢?”

    齐宣王说:“和他绝交!”

    孟子说:“如果您的司法官不能管理他的下属,那应该怎么办呢?”

    齐宣王说:“撤他的职!”

    孟子又说:“如果一个国家的治理得很糟糕,那又该怎么办呢?”

    齐宣王左右张望,把话题扯到一边去了。

    孟子名句【有关孟子的名句及其翻译急急急急急急急】》由(三晋范文网)整理提供,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Copyright © 2023 三晋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京ICP备140017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