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范文大全 | 常用申请书 | 党团范文 | 讲话发言 | 作文大全 | 报告叙述 | 合同范文 | 党建教育 | 入党材料 | 心得体会 |
三晋范文网
  • 祝福语
  • 演讲稿
  • 自我介绍
  • 主持词
  • 欢迎词
  • 导游词
  • 贺词
  • 发言稿
  • 口号
  • 您的位置:三晋范文网 > 讲话发言 > 欢迎词 > 正文 2019-11-11 07:38:10

    【宋定国的哲言名句】 哲言名句

    宋定国的哲言名句

    *称心就是乐,如意就是福。

    (《变形姻缘》)

    *缘分是求不来、抢不到、错不过,也抗拒不了的。

    (《变形姻缘》)

    *有情人不一定成眷属。

    (《变形姻缘》)

    *能缔结美好姻缘的异性感应,是无心的,本乎自然的。

    所谓“无心”,即发自双方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彼此心灵的自然撞击;所谓“本乎自然”,即不受邪念、外力支配、左右,毫不做作,顺其自然。

    总之,男女之间的真情挚爱,莫不是由无心的自然感应为发端。

    (《周易与人生》)

    *能顺其自然地爱一个人,是纯洁而高尚的;能顺其自然地得到一个人的爱,是幸福的;由这样的爱所促成的两姓结合,是神圣的。

    (《周易与人生》)

    *是非非是是亦非,得失失得得亦失。

    谁人解得其中味,一生一世乐滋滋。

    (《悬壶梦》)

    *前人骑马咱骑驴,后面还有推车的。

    别怨自己不如人,不如己者多得是!(《悬壶梦》)

    *当自己遭遇不幸时,会感到悲伤、愤慨不平。

    抱怨老天爷为什么这样不公?可当你钻出个人的狭小天地,跟那些比自己遭遇更大不幸的人一比较时,便会得到一种莫明其妙的慰藉,翻腾在心底的波涛旋即会平静许多。

    这就是中医学所说的心神的自我调摄,也就是心理学家所谓的心理上的自我平衡。

    这种自我调摄或自我平衡,对人体健康的维护和疾病的防治,往往胜过被吹得神乎其神的灵丹妙药。

    (《悬壶梦》)

    *人作为万物之灵,跟其他动物的一个根本区别,就是能进行这种心神的自我调摄。

    自觉、及时并最大程度地进行心神的自我调摄,是自我保健的一个诀窍。

    (《悬壶梦》)

    *人啊,要想战胜别的,须先学会战胜自己,即先学会自救,尔后才谈得上自尊、自信、自立、自强。

    ”(《悬壶梦》)

    *心神调摄的诀窍就是八个字:顺应自然,自得其乐。

    (《悬壶梦》)

    *顺应自然跟逆来顺受有什么区别呢……天下雨了,甘挨淋,那是逆来顺受;天下雨了,躲一躲或者打把伞什么的,这才是顺应自然啊!顺应自然不是消极、被动地适应,与逆来顺受不是一回事!(《悬壶梦》)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往下比,跟不如自己的人比,就会发现不幸之中的万幸,就会体验到自得其乐!(《悬壶梦》)

    *起居有常,饮食有节,劳逸适度,宁静澹泊,顺应自然,自我解脱,自得其乐,灾病何来?!(《周易与养生》)

    *“仓廪实则知礼仪,衣食足则知荣辱。

    ”此话有理,但欠全面,因为它没有把生理和精神上的欠缺涵盖进去。

    人毕竟不同于一般动物,还有对他来说更加重要的精神需要啊!一个生理和精神不能得到基本满足的人,是很难恪守礼仪、顾及荣辱的!(《周易与养生》)

    *“人生的价值在于贡献”这话太笼统,确切地说,人生的价值在于偿还从社会索取后的给予即贡献。

    “少取多给”是实现和提高自身人生价值的要诀。

    (《人生价值=!?!》)

    *“秤不自称。

    ”这是最基本的常识,可是我们却老是违背这个常识,“王婆卖瓜,自卖自夸”!自己(个人或群体)的是非功过,还是让别人、世人、后人去称量吧!(《人生价值=!?!》)

    *人人都是凡胎肉身,没有谁是老天铸就的天才、圣贤或伟人。

    被神化的人,同被人化的神一样虚无缥缈,荒诞不经。

    (《人神变奏曲》)

    *所谓修养很高者,并不在于他修得了永远不再萌生邪念的“高深”境界,而在于他能在邪念萌生之初就能通过自身的修养工夫,及时自觉地克制并将其驱逐。

    (《人神变奏曲》)

    *“爱”的实质在于奉献,只有无私、无图、无怨、无悔地奉献,才是真爱。

    而娘给予儿的母爱,就是这样的啊!(《娘啊,娘》)

    *在假冒伪劣的产品背后潜伏的是假冒伪劣的人品、官德。

    倘若不从根治假冒伪劣的人品、官德入手解决问题,“打假”很难奏效。

    (《娘啊,娘》)

    *完全建立在自觉和自省基础之上的,自然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往往比直接的说教和训诫更富有成效。

    因为它是以一种日常的,不知不觉的,循序渐进的,符合人的灵肉成长规律的方式,开启人的心扉,启迪人的理智,并逐渐把它们积淀下来,达到某种境界的。

    *“天公”不公,“神明”不明。

    欲攀高峰,惟有奋登!(《娘啊,娘》)

    *人只要活着就不可能没有信仰,区别仅在于信仰的具体对象、内容和程度不同而已。

    但不管信仰的具体对象、内容如何,都是人的精神支柱。

    人一旦失去了信仰,就等于精神支柱崩溃,那疾病和死亡就要来了!所以,你可以帮助人用科学的、健康的信仰去代替他原由的不科学、不健康的信仰,但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决不可轻易动摇、尤其不宜随便摧毁人的信仰;否则,那就等于把人推向绝境啊!(《娘啊,娘》)

    *神灵啊,你在平民百姓的心目中是最公道、最精明的呀!要不怎么叫“天公”,怎么叫“神明”呢!当尘世的平民百姓无处讨回公道,陷入叫天天不应、扣地地无门的困境时,惟有祈求你给他们一线希望了!假如没有你,假如连你都不公、不明了,那老百姓可真的就连最后的活路、指望都没有了!神灵啊,你是无奈的平民百姓面对无奈的环境、遭遇,所苦思冥想出来的无奈的自我解脱的法宝啊!(《娘啊,娘》)

    *善良的平民百姓尽管从切身体验中,一千次地感受到神灵连最起码的衣食住行等实际困难也解决不了,可他们依然一千零一次地祈求神灵!残酷的现实常把人们置于无奈的境地,无奈的人们为了活下去,就只有祈求天公和神明的庇护啊!(《娘啊,娘》)

    *哪里有不公,哪里就有神灵;哪里香火越旺盛,就表明哪里的不公越厉害!人世越是不公,人们就越要祈求神灵!(《娘啊,娘》)

    *不应责怪和鄙视平民百姓对神灵的迷信和愚昧,而应洞察和铲除社会的不公!在社会的不公彻底铲除之前,任何破除迷信的宣传或运动从根本上说都无济于事!当人世铲除了不公,人们时时、处处都感受到公平时,谁还希冀什么神灵存在,祈求它的保佑呢?!(《娘啊,娘》)

    *竹帛有字掩真容,野闻无形透实情。

    若知人间是与非,须问底层老百姓。

    (《读史》)

    *孔子说他:“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对照圣人的话回眸自己的大半生,我不禁自惭形秽——

    到三十而未能立,至四十所惑者甚多,而今五十已过,却对“天命”仍无所知!至于“耳顺”和“从心所欲不逾矩”,那就更不敢奢望了!

    噫吁嚱!我与圣人相比竟如此大相径庭,是个人天分上的差距所使然,还是后天努力上的区别所导致?是个人素质上的差距所铸就,还是社会环境上的区别所促成?

    我与圣人在天分上的差距肯定不小,但我更把后天的努力看得比天分重要!

    我与圣人在个人素质上的差别肯定也很大,但我更看重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况且,人的素质的改善和提高也受制于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呢!(《心语点滴》)

    *人人是本难读的书。

    人生在世,谁人没有困惑、迷茫之时?谁人没有难吐的隐私、心语?养生学告诉我们:隐私可以保留,但心语不可不吐;否则,会导致心理失调、情志异常,而由此引发的疾患比外淫所致的病症一般要难治得多。

    所以,找个朋友说说心里话,吐吐心中的郁闷和不快,是很必要的。

    (《周易与养生》)

    *“人越是老实善良,就越容易上当受骗!”可是老实人不能因此就不做老实人!世上没有了老实人,那世道就会乱得不堪设想!怎么办?老实人们动员起来,相互提个醒、报报警!(《周易与人生》)

    *“饥不择食”,人饿极了会不挑选食物地狼吞虎咽。

    岂止如此,人饿极了,还会目无王法地去偷,不顾礼义廉耻地去抢呢!(《周易与人生》)

    *人的卑劣,不是表现人的本能上,而恰恰表现在人的智慧上。

    人的智慧用得不是地方,就会把人的高贵拖累,使之变成卑劣。

    人的高贵包藏着卑劣,人的卑劣阉割着高贵。

    那些充斥假冒伪劣的关系网,不都最终使得其编织者,一个个自食其果,从高贵的殿堂上跌落下来了吗!(《本乎自然,乐在其中》)

    *蹊跷的是,人越高贵,就越往往迷恋于卑劣;人越卑劣,就越往往梦幻于高贵。

    人越迷恋于卑劣,就越醉心于高贵;人越梦幻于高贵,就越证明其卑劣。

    高贵总好钟情于卑劣,而卑劣亦一再藏身于高贵。

    (《本乎自然,乐在其中》)

    *人要是真正体现其高贵的话,就不要自恃高贵,就要学学蜘蛛,本乎自然地结网,本乎自然地在网上行走。

    本乎自然,乐在其中。

    (《本乎自然,乐在其中》)

    *有种偏见:认为制定的法规越多、越细,就意味着社会越进步、越文明,而殊不知法与德是成反比的:法规制定得越多、越细,只能意味着道德的水平和作用越低、越差。

    当人们的一举一动都必须由法律来规范和约束,否则社会肌体就无法正常运转时,那只能说明该社会的道德已经低下到极点了!(《鞭炮与过年》)

    *人们常慨叹“物欲横流”!我说:岂止如此,是“人欲横流”!君不见我们的“明星大腕”和“达官显贵”们在“物欲”场上捞足玩腻之后,又争先恐后地给自己“树碑立传”,祈求“扬名天下”、“流芳百世”了!(《近者易迷,远者弥清》)

    *“扬名天下”可以,也容易,但“流芳百世”却很难。

    “扬名天下”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随心所欲,用金钱、权力乃至任何手段都可以达到目的,而“流芳百世”则丝毫不以个人意愿为转移,是靠金钱、权力等手段买不来、换不成、抢不到的!(《近者易迷,远者弥清》)

    *人是一定时代、一定社会、一定历史条件下由一切社会关系所交织而成的社会关系之“网”上的“纽结”。

    离开人这个“纽结”,就形不成社会关系之“网”,而离开社会关系之“网”,人这个“纽结”也就失去了意义。

    (《人的本质的揭示和唯物史观的创立》)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始点、交点、支点、终点。

    任何社会关系都由人产生,所以他是社会关系的“始点”;一切社会关系都到人收拢,所以他是社会关系的“终点”;任何社会关系都靠人支撑,所以他是社会关系的“支点”;一切社会关系都在人这儿交接,所以他是社会关系的“交点”。

    所以说,人在社会关系之中,社会关系在人之中;活生生的人促成了生机勃勃的社会关系,生机勃勃的社会关系孕育了活生生的人。

    (《人的本质的揭示和唯物史观的创立》)

    *未来属于青年,青年创造未来。

    波澜壮阔的时代潮流孕育、造就着一代代龙腾虎跃的青年;一代代龙腾虎跃的青年召唤、推动着一股股波澜壮阔的时代潮流。

    (《新技术革命与社会趋向》)

    *人类社会的历史车轮滚滚向前,靠的是什么动力?是社会生产力。

    生产力的发展又靠什么?靠的是人们为了满足自身需要而进行的创造性劳动。

    创造性的劳动是形成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直接动力,从而也是整个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新技术革命与社会趋向》)

    *技术革命虽不能直接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但它的成果却总是为历史上的先进阶级用作进行改天换地的革命斗争的武器。

    当技术革命同社会革命相结合,技术革命的成果被先进阶级用来进行社会革命(改造)时,技术革命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就更大、更明显。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技术革命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杠杆。

    (《新技术革命与社会趋向》)

    *把握社会关系之“网”与“网上纽结”之间的关系,是打开人生价值之谜的钥匙。

    人生价值的真谛在于偿还从社会取得之后的给予(贡献)。

    (《人生价值=!?!》)

    *人生的真正价值存在于给予和取得的关系之中。

    就是说,看一个人一生是否有价值,只看给予还不行,只有把其对社会的给予(贡献)同其从社会的取得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后,才能作出正确的回答。

    (《人生价值=!?!》)

    *如果用代数学的“正”和“负”来分析人生,把人生中的取得视为“负”,而把给予视为“正”,那么就能更进一步地探

    *社会关系是衡量人生价值的天平。

    我们每个人,既是“天平”的“被称物”,又是“天平”的“砝码”。

    作为一个“被称物”,要虚心接受“天平”的称量;作为一个“砝码”,要精确地发挥自己的作用。

    (《人生价值=!?!》)

    *“秤不自称!”这是最简单不过的常识。

    人也是不可能“自称”即客观、公正地自我评价的!整个人类发展的历史反复昭示出这样的真理:当代人是很难客观、公正地评价当代的人和事,包括作品的。

    一般而论,凡是在当代“轰动”、“显赫”、“红极”的人和事,往往伴随时间的推移而越来越黯淡失色!相反,倒是那些在当代并不“轰动”、“显赫”、“红极”的人和事,包括作品,特别是一些被查禁、埋没的作品,则往往伴随时间的推移而越来越被后世所推崇,绽露出崇高的价值和耀眼的光芒。

    有价值的著作,多是往往在作者谢世后才问世的,而且一般未被其他人删改、加工过,更未被包装炒做过!(《近者易迷,远者弥清》)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是真理!且不说自己不可能客观、公正地评价自己,就是与自己有联系和交往的人也不可能完全客观、公正地评价你。

    因为人是有感情的动物,其立场、观点和方法必然受个人感情、情绪,乃至成见和偏见等等的影响,而相处于同一时代、同一环境的人们,彼此之间难免因交往中的瓜葛或情感上的恩怨而导致某种不良情绪、成见和偏见等等。

    所以,当代人就很难客观公正地评价当代的人和事!而超越“此山”,或越往后,人们所受的个人交往中的瓜葛和感情上的恩怨及由此所导致的成见和偏见等因素的影响就越少,因而对人和事的评价反而就愈趋客观、公正了!(《近者易迷,远者弥清》)

    *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愚以为,这“旁观者”只有在跟“当局者”没有丝毫人事瓜葛和感情恩怨的条件下,才可能“清”。

    因为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旁观者”才有可能对令“当局者”所迷的事物,摆脱恩怨、情绪、成见和偏见等的束缚和影响。

    或者说,只有跟“当局者”及对令“当局者”所迷的事物,没有丝毫瓜葛,不受恩怨、情绪、成见和偏见等的束缚和影响的人,才算是真正的“旁观者”!(《近者易迷,远者弥清》)

    *近者易迷,远者弥清。

    这是历史的辩证法。

    你可以为自己,为你的亲友、同事等树碑立传,甚至可以利用你所拥有的特殊身份把这“碑”“竖”得极“高”,把这“传”“立”得很“美”,这是你的自由,但这“碑”和“传”到底竖得直不直,立得正不正?到底有无价值,有多大价值?以及能否竖得牢、立得久,则只有让他人尤其民众和后人去评判和处置了!(《近者易迷,远者弥清》)

    *它昭示做学问与搞政治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做学问的目标是求真,需要多疑、多问、多思、一丝不苟和“一步一个脚印”,而搞政治则不然。

    真正的学人玩不来政治,能玩了政治的就不再是真正的学人;学人一旦屈从于权势,迷恋于“顶带花翎”,就会被套上紧箍,听任“佛咒”的摆布而充当文侩;政治家一旦玩起学问,就会把学问变成耍弄权术的工具。

    (《百感交集忆在北大哲学系上学的6年》)

    *老百姓解不了政治代数学,再聪明的学人,要是把聪明用在解政治代数学上,就只能碰得头破血流!政治代数学的“解”始终被握在最高决策者手里,并充满神秘的变数。

    (《百感交集忆在北大哲学系上学的6年》)

    *万物皆流,世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包括物质的、精神的和人)。

    把某种事物绝对化、神圣化,既违背客观辩证法,也是政治迷信、权力迷信和个人迷信由以产生的重要思想根源。

    这三大迷信则又是导致政治闹剧一再重演,政局动荡,社会动乱和悲剧一再发生的主要根源。

    (《百感交集忆在北大哲学系上学的6年》)

    *导致学生批斗老师的原因也许很多,比如对领袖的迷信使头脑发涨得连爹娘都不认,老师又算得了什么!但无论如何,这里面包含了对中华人伦中最基本操守的昧弃!良心、良知和风骨对一般人重要,而对学人尤其重要:使北大人引以自豪的马寅初校长难能可贵的人格魅力,正在于他始终未向强权屈服,始终恪守中华学人的良心、良知和风骨!而学人若是昧弃了良心、良知和风骨,就只能充当文痞墨妓。

    (《百感交集忆在北大哲学系上学的6年》)

    *它昭示了人性的脆弱。

    迷信可使之扭曲,盲从可使之扭曲,政治高压更可使之扭曲!而集迷信、盲从和政治高压于一体的“文革”,则更使之扭曲得无以复加——卑鄙、伪善,自私、贪婪,猜忌、阴险,狡诈、凶残……都暴露无遗且登峰造极,“文革”因而成为一面镜子。

    用它照照自己可发现自身的弱点而加以矫正;照照别人则可发现人性的卑污而加以戒除!(《百感交集忆在北大哲学系上学的6年》)

    *上北大时由于过分看重考试而大大限制了知识面,但正因那时把所学课程的基础打得牢,才得以在尔后的工作和再学习中得心应手地扩大知识面。

    我在读研究生期间所摸索出的“三边”即“边开垦(边学习)、边播种(边研究)、边收获(边出成果)”的学习方法,正是得益于对在北大学习方法正反两方面的总结。

    (《百感交集忆在北大哲学系上学的6年》)

    *凡从学生过来的人都会体验到:有压力的学习和无压力的学习效果决不同!学生的动力至少有很大一部分源于一定的压力。

    适度的压力有益无害。

    对时下把有压力的学习一概称之为“应试教育”而加以否定,却把取消考试等毫无压力的教育名之曰“素质教育”,鄙人实在不敢苟同!(《百感交集忆在北大哲学系上学的6年》)

    *经过大半生的磨练,越来越深切感受到哲学所给予的教益。

    由于我从小就喜欢历史和语文,所以我常说:“历史是我的‘脚’,语文是我的‘手’,而哲学则是我的‘脑’。

    我是在哲学‘头脑’的指导下,‘手’‘脚’并用,泛舟于学海,勤猎于书林的。

    ”哲学不仅使我突破学科藩篱的分割和束缚,而且使我挺过磨难和坎坷,摆脱迷信和盲从,活得比较明白、轻松。

    (《百感交集忆在北大哲学系上学的6年》)

    *对学生来说,最大的灾难莫过于荒废学业了!谁都不愿遭遇这样的灾难,但当灾难降临头上既成事实之后,懊丧和抱怨又有何用?倒不如从它所给予的不幸和痛苦中反思、总结出该汲取的教益!而在确实这样反复做了之后,我倒觉得它倒是一笔不意而无奈获得的另类“资源”了。

    (《百感交集忆在北大哲学系上学的6年》)

    *“四清”特别是“文革”,使我认识到认识真理很难:我们所接受的许多所谓“普遍真理”,既非全真,更非都“普遍”,有不少是诗人浪漫般的臆断;实践真理更难:即使像“实事求是”这样简明的真理,就连它的首倡者也未能一一贯之,甚至屡屡反其道而行之,给国家和人民造成巨大灾难!(《百感交集忆在北大哲学系上学的6年》)

    *首先要明确目的,作学问是为了探求真理,为了解答人生、自然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疑难问题,而不能把作学问当成装饰品,也不能当作沽名钓誉的工具;其次要讲究方法,要紧的是要学会“披沙拣金”的本领;第三就是要勤奋、刻苦,并要持之以恒,而不要急于求成,“磨刀不误砍柴工”,“功到自然成”嘛!(《默默地送别一代宗师》)

    *写论文嘛,题目宜小不宜大,就是说宁可小题大作,也决不要大题小作!在写作中,要充分地掌握资料,先查查在这个问题上前人和别人已经取得了哪些成果,不要重复劳动!别人的成果要借鉴和汲取,但千万不要照抄照搬人家的,或把人家的东西改头换面。

    一定要学会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用自己的语言(文字)表述问题!要在传承的基础上敢于创新,提出新颖而独到的见解,并一定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张先生特别叮嘱我:“一定要拿出自己的东西来,现在有的研究生写论文就知道抄书、抄文章,这样很不好!”(《默默地送别一代宗师》)

    *“‘学无常师’嘛!作学问就得善于向每个有专长的人学习,向含有真知灼见的任何一本书、任何一种见解学习啊!”我反复地咀嚼、品味这番话的每个字,突然明白了:张先生之所以能在哲学、哲学史和中国文化的研究和发展等方面建树卓著,成就辉煌,被誉为“哲学泰斗”、“一代宗师”,不正是他切实履行“学无常师”,虚怀若谷地善于学习和汲取的结果吗!(《默默地送别一代宗师》)

    *所谓命运,就是事物生存和发展变化的趋向及结局。

    对于我们人来说,命运就是指人在一生中的遭际及其发展变化的趋向和结局。

    具体一般表现为生死、贫富、浮沉、顺逆、祸福、寿夭等一切遭际,及其发展变化的趋向和结局。

    人的命运并不是什么先天注定的,而是由后天各种条件、机遇所促成的,是人自身所具有的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周易解迷》)

    *看待某一学说究竟属于科学还是迷信,通常的作法有二:一是看其赖以建立的理论基础是否符合科学道理,二是看其具体的内容和方法是否符合科学道理。

    (《周易解迷》)

    *在文字还没有被创造出来的社会背景下,八卦符号,产生在从“结绳记事”到“契木为文”的时代。

    (《周易解迷》)

    *关于孔子对于《易》及其卜筮的态度,可以大体分为三个阶段:50岁以前,尤其是年轻时,把《易》视为卜筮之作,但并不主张频繁卜筮,也不大相信卜筮;50岁后,尤其是在周游列国期间(55-68岁),孔子渐渐喜好《易》,面对一再遭遇的困厄使其一度热衷于卜筮,但在实践的磨砺和检验中,渐渐认识了《易》之本质,到60岁后就不大卜筮了,并且把《易》视为“德义”之作,即他说的“《易》,我后其祝卜矣,我观其德义耳也”、“吾求其德而已”。

    孔子这些话,讲得再明确不过的了!孔子虽然与“史巫”都应用《易》,都讲卜筮,但最终却同途殊归:“史巫”从中所要的是卜筮之吉凶,而孔子从中所注重的则是“德义”、“仁义”,认为广泛积德者,没有必要通过祭祀以求福祉;躬行仁义者,没有必要通过卜筮以求吉祥。

    但是,时下某些热衷于借《周易》而宣扬占卜的人(包括个别“著名易学家”),却摘取帛书《要》中“吾百占而七十当”的话,大肆宣扬孔子热衷于占卜。

    这是典型的断章取义,是违背史实的。

    (《周易解迷》)

    *算卦为什么有时会“很灵验”?一方面,按照概率论来讲,道理很简单:算卦之所以有时让人觉得“很灵验”,就是包括算卦在内的任何占测的准确率,都不会低于50%。

    另一方面,包括算卦在内的占测有时会“很灵验”,与占测者的学识、经验和“技巧”等等有关。

    富有学识、经验和占测“技巧”的算命先生,能凭借自己所掌握的包括医学尤其是中医望诊、心理暗示等在内的各种学识,以及个人所积累的丰富经验,尤其是概率论方面的“技巧”等等,善于察言观色、揣测诱导、随机应变等等,因而其准确率有时会很高。

    (《周易解迷》)

    *世界上的任何学术文化,都处于不断发展着的历史流变之中。

    这个流变中的每一阶段,每代人、每个人所能做的,不过是其中的“一浪”或“一滴”。

    “浪”或“滴”总是有限的,而“流”则是无限的。

    没有“浪”或“滴”固然就没有“流”,但有限的“浪”或“滴”与无限的“流”相比,永远具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

    即使最亮丽的“浪”或“滴”,也不过是滔滔洪流中的一朵小小的浪花或水滴而已。

    (《奇门遁甲探秘》)

    【宋定国的哲言名句】 哲言名句》由(三晋范文网)整理提供,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Copyright © 2023 三晋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京ICP备140017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