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范文大全 | 常用申请书 | 党团范文 | 讲话发言 | 作文大全 | 报告叙述 | 合同范文 | 党建教育 | 入党材料 | 心得体会 |
三晋范文网
  • 作文大全
  • 高考零分作文
  • 高考满分作文
  • 中考满分作文
  • 小学生作文
  • 初中作文
  • 高中作文
  • 您的位置:三晋范文网 > 作文大全 > 初中作文 > 正文 2019-11-22 07:32:25

    李清照诗词风格:李清照诗词风格特点

    李清照擅长写词,早年曾写过一篇《词论》,提出词“别是一家”的说法,是宋代重要的词论。

    她学识渊博,才华出众,工于诗词,长于文赋,精通音律,善作书画。

    这样一位多才多艺的女作家,不但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少有的,而且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罕见的。

    李清照的词,具有女性独有的细腻,这使她成为婉约派的代表。

    这位南北宋之交的词作大家,其词的内容虽然没有摆脱爱情与离愁别恨的传统范围,但在南渡后,她的词更多地表现出对国家、人民和个人际遇的深沉伤感。

    她的词对女性内心世界的严肃而深刻的描绘,于委婉细腻中一洗以往词作的妩媚不实的气氛,给词坛带来清高的意趣、淡远的情怀、空灵的意境,使她最终成为宋代词坛的杰出女作家。

    传统上对李清照词的研究,都以赵宋南渡为界(1127年)分为前后两期,并在此基础上讨论李词风格的演变。

    后陈祖美先生在《李清照评传》中又提出了三期说,即赵明诚“天台之遇”前为第一期,从赵“天台之遇”到赵宋南渡为第二期,以后为第三期。

    但是无论是“二期说”还是“三期说”,分期依据上都存在问题。

    笔者分析了李清照的词作和生活经历,以及前人对李清照的研究成果,认为李词应以赵明诚“天台之遇”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后期词风既有很大的差异性,在某些方面又有前后贯通的一致性。

    传统的“二期说”主要是建立在这样的立论基础上的,即认为李清照在前期处境优越、夫妻相得,美中不足的是伉俪小别,只是到了后期受到国破家亡之痛,作品才变得哀婉凄苦,并具有爱国主义和讽政色彩。

    这有悖事实,是对李清照词作的误解。

    李清照的词并非从南渡以后才变得凄惨悲切。

    例如,她三十八岁时(1122年)所作的《蝶恋花》:

    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人道山长山又断,萧萧微雨闻孤馆。

    情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

    好把青书凭过雁,不似蓬莱远。

    这首词基调可谓凄入肝脾,哀感顽艳,较之易安居士南渡后的词作,其中悲苦并无不及,但按“二期说”,此词应归入前期。

    其他与此作同时的作品如《凤凰台上忆吹箫》、《念奴娇》、《声声慢》等作品内容都绝非是伉俪小别之作,其中并非少妇闲愁、伤春悲秋之情,而是流露出一种身陷绝境般的悲苦。

    如果将这些诗作归入前期,那么以哀婉凄苦作为分期标准,显然就显得依据不足。

    “二期说”所言李清照后期词中具有爱国主义和讽政色彩,如梁德元先生在《女词人李清照》一文中说,李清照的前期词对少女、少妇时期的欢乐美满和愁苦进行描写,而后期社会词写多了,并以《永遇乐》一词为例[1];杨敏如先生的《李清照词浅论》[2]及黄信德先生的《李清照后期作品的爱国主义思想》[3]等文中都提到了这一点。

    笔者认为这就更加是一厢情愿的解释了。

    遍观李清照有确证可考的四十几首词,笔者认为其中无一首不是描写其个人感情和内心思想的,包括几乎被公认为是爱国主义作品的《永遇乐》: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侍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燃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杨敏如先生在《李清照词浅论》一文中称此词“具有明显爱国思想”[4],讽刺了赵宋粉饰太平、醉生梦死的生活,并指出风雨飘摇中的祖国好景不长了,这显然是对此词的误解。

    韩楚森先生在《评李清照后期词》一文中指出,《永遇乐》描写的是词人思乡念旧之情,词中写出三五佳节,词人无心游玩,怀念故里,思及丈夫,更添悲伤[5]。

    笔者同意韩先生的观点,《永遇乐》词中充满了一种自怜自伤、怀念往昔的情感。

    昔日一个爱玩爱笑的快乐女子,今日已成了一个孤苦伶仃的老人,虽有满腔情怀,也无诉处,只得“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昔日元宵佳节,与丈夫同度,无忧无虑,甚多闲暇,而今却孑然一身,老而无依,自然无心情再去赏灯观景。

    这种情怀在其它的词中也有反映,如《临江仙》词中“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之句,也与《永》词意境相近。

    与词相比,李清照的诗中明显表现出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与讽政、喻政色彩。

    如《乌江》、《上枢密韩尚胄》等,还有一些残句如“南渡尚怯吴江冷,北狩应悲易水寒”等等。

    从这个侧面看,也可得出李清照词中并没有所谓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而主要以个人感受为题材的结论。

    其他词作如《渔家傲》中“蓬舟吹取三山去”是影射赵构君臣出海避金兵之类的说法,更是牵强附会了。

    [6]

    而陈祖美先生的“三期说”,显然还是受了传统“二期说”的影响,它实质上是把前期又分为两期,这样的分期方法,依据也不足。

    笔者以为,李词依据其词风的明显变化,可依赵明诚“天台之遇”为界分为两期,前期为闺阁少女少妇词,欢乐、明快、偶尔闲愁。

    后期因情变、弃乡、夫丧而转为凄冷悲切、愁情满怀的作品。

    从作品上来看,三十八岁前后所作的《蝶恋花》(“泪湿罗衣脂粉满”)、《声声慢》、《点绛唇》(“寂寞深闺”)、《念奴娇》,《凤凰台上忆吹箫》等词当为李词词风转变的分界。

    在研究李清照词作的论文中,讲述李词前后期相异的很多,但对于其前后一致性则言之甚少。

    然而,虽然李清照前后期词在风格上、感情上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是稍加分析就不难看出其中有许多前后连贯的相同点。

    首先,李清照前后期词都具有感情强烈奔放的特点,然而表达这种感情的方式又不是爆发似的呼喊,而是很讲究技巧和形式的。

    如前期词《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这首小词,描写少女好奇而羞涩的情怀,感情质朴真挚,作者用“溜”、“走”、“回首”、“嗅”四个动作,把一个芳华少女这种情怀活灵活现地描画出来。

    后期词感情则更加奔放,如《蝶恋花》词中“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句,阳关本只有三叠,然而作者面对丈夫的冷落,为了挽留丈夫却唱出了四叠阳关,还要唱到千千遍,这种情感是多么强烈,而作者表达这种感情的形式又是如此巧妙。

    又如《武陵春》中“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一句,写出了作者愁浓似海,不可估测,却又没有正面写愁,而用有形的舟载不动无形的愁来反衬愁的无穷无尽。

    其次,李清照的词作敢于创新,这在她前后期词中都有很鲜明的表现。

    例如,她的《如梦令·咏海棠》中“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一句,前人评曰:“此词盖用其语点缀,结句尤为委曲精工,含蓄无穷之意焉。

    可谓女流之蕴思者矣。

    ‘知否’二字叠得可味,‘绿肥红瘦’创获自妇人,大奇。

    ”此词是易安十七岁时所作,而作品中已敢创造新语。

    到后期词中,创新之语更多。

    如《永遇乐》中“落日熔金,暮云合璧”句,《武陵春》中的结句等等。

    另外,她的名作《声声慢》,开头用了七对叠字,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韵味无穷。

    另外,李清照的词作中一直表达出一种归隐的愿望,词非常贴近自然,隐然一种孤傲、清新之气。

    她曾经说过,“便有饭蔬衣?穷避乡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

    ”[7]又说“甘心老是乡矣。

    ”前期词作中,多用“东篱”这个意象,如“人情多,何须更几,泽畔东篱”,“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东篱”自然出自陶渊明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其中的归隐之意非常明白。

    在李清照的《多丽》一词中,明白说出“细看取,屈平陶令,风韵正相宜”。

    李以屈、陶为样,其中傲骨隐思不言而明。

    另外她的词中常用梅、菊自比,如“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手种红梅更好,又何必,凭水登楼”等等,更流露出李不与俗同的一面。

    后期词中,李清照遭受了国破家亡之痛,然而她最怀念的还是青州幽居的生活,如《永遇乐》中说道:“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她是多么怀念以前“闺门多暇”的清闲生活啊!现如今纵有宝马香车,诗侣酒朋,也难以再提起游兴。

    又如《添字丑奴儿》一词写道:“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雨打芭蕉”的美景,竟然引起词人如此愁思。

    词人时刻记得自己是北人,南方环境虽好,但她却与之格格不入,此刻她心中自然在念着她的霜菊雪梅,思念着青州时的闲散生活。

    李词中还有许多一脉相承、前后相继的东西。

    例如她擅用修辞手法,拟人、比兴等在她的作品中屡屡出现。

    她的词基本上都谨守音律,用韵平整,只有《声声慢》一词变平声韵为仄声韵,这是为了表达其遭夫冷弃的悲苦怨声。

    李清照前后期词在语言风格、意象、题材等方面有着很大的不同,以下就从这几个方面讨论一下李词前后期的风格演变问题。

    李清照前期词语言清新自然,欢快美满,偶尔有闲愁点缀。

    如小词《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描绘了一幅夕阳、碧水、青草、藕花、鸥鹭动静结合、相映成趣的美景。

    一群少女游玩归来,“争渡,争渡”,写出了少女的顽皮,将人物当时的心情写得活灵活现。

    前期这样的词作很多,还有如前引的《点绛唇》等。

    偶尔与夫小别,相思成愁,也会写一些非常美丽的思夫词如《一剪梅》、《满庭芳》、《玉楼春》等,其中最著名的是一首《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末句用比兴,写出相思人愁,已成为传世名句。

    而后期词基调则以悲凉凄苦为主,其中愁苦与前期相比强烈沉重了许多,如“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永夜恹恹欢意可,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等句无不描画出一个消瘦、苍老、愁绪满怀的女人形象,她的名作《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好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全词以十四个悲苦色彩的叠字开头,排山倒海一般,奠定了词的基调。

    赵明诚此时已有“天台之遇”,甚至有纳妾之举,李清照独守青州,无人作伴,想写信给丈夫,又牵起痛处,“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寄喻了她对丈夫的绝望的思念。

    李曾把《醉花阴》一词寄给丈夫,中有“人比黄花瘦”一句,如今却是“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都无人来怜惜采摘了。

    词末用一个“愁”字作结,更明白道出了作者思夫怨夫、自怜自苦之意。

    这首词写于词人三十八岁左右,与后期其他词作相比,愁情绝无稍稍不及,由此也可见将其归入前期的少妇闲愁词非常不妥。

    李清照前后期词的差异还表现在她对意象选取向的不同。

    李清照词中用了“酒”这个意象,但是前后期词中的“酒”并不相同。

    前期有“浓睡不消残酒”、“沉醉不知归路”、“未成沉醉意先融”、“酒意待消谁与共”、“东篱把酒黄昏后”、“酒后明皇倚太真”等等,其中酒意,不是欢愉的游兴诗意,就是闲处无聊散愁闲情。

    而后期词则大大不同,“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等等,其中酒意再无以前之欢快和兴致,而是充满了愁情悲苦,词人借酒浇愁,然而愁浓不可片刻止息。

    “雪”在李词中也用得较多,前后期取向同样是截然不同的,前期有“雪消玉瘦,向人无限依依”,后期就有“莫恨香消雪减,须给道归迹情留”。

    前期“年年雪里”,后期却是“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

    可见词人是非常喜欢雪的。

    在北方,年年下雪,词人也年年踏雪赏雪,而住在南方后,雪比以前少了,难得下一次,词人却也难以再提起游兴,只任它“香消雪减”去了。

    词人非不爱雪,只为愁情满怀,什么事都难提起兴致来了。

    取向上的不同,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李前后期词情感上的差异。

    由于心境的极大变化,李清照词在前后期所选取的题材是有许多不同的。

    前期词中多以少女闲游、少妇闲愁等作为题材,前引的《如梦令》、《醉花阴》、《点绛唇》等都是如此的。

    而后期词作题材明显有了变化,例如她的名作《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往,蓬舟吹取三山去。

    这首词在杨敏如先生看来是李清照早期作品,并且说是一首豪放词,“有苏辛之风”。

    [8]这个观点笔者不能苟同。

    这首词从意境上来看显然是一首后期词。

    陈祖美先生在《李清照评传》中指出《渔家傲》作于李清照47岁时,显然属于后期作品。

    作品中写“仿佛梦魂归帝所”,显然是怀念故人于地下。

    “殷勤问我归何处”,作者心情迷茫,不知何处可去。

    词人到了后期才会有这样的心境。

    词中“蓬舟吹取三山去”的做法,写出了词人消极思隐的心境,却有苏轼《西江月》中的结句“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心意。

    《渔家傲》这首词在题材上选用了自己走投无路、学无所用的心境,用“星河”、“帝所”、“天语”、“篷舟”、“三山”等意象,以惊人的想象力将它们融合在一起,写出了词人的心情,词人前期作品中并无此类。

    后期词在题材上与前期的相异几乎每首词都有所反映,不必赘述。

    李词前后期的差异绝不是个人化作品与社会化作品的差别,而是在个人化作品的前提下,由于个人经历的变化而导致的情感基调、语言风格等方面的变化,只要准确把握了李清照词的分期标准,这一点就不难看出。

    李清照诗词风格:李清照诗词风格特点》由(三晋范文网)整理提供,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Copyright © 2023 三晋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京ICP备140017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