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范文大全 | 常用申请书 | 党团范文 | 讲话发言 | 作文大全 | 报告叙述 | 合同范文 | 党建教育 | 入党材料 | 心得体会 |
三晋范文网
  • 读书心得体会
  • 培训心得体会
  • 军训心得体会
  • 教师心得体会
  • 解放思想心得体会
  • 工作心得体会
  • 学习心得体会
  • 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 教师笔记
  • 您的位置:三晋范文网 > 心得体会 > 培训心得体会 > 正文 2019-11-05 07:29:08

    苏轼为他的红颜知己所作的诗词|苏轼的诗词

    西江月

    苏轼

    玉骨那愁瘴雾,冰肌自有仙风。

    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幺凤。

    素面常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

    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苏轼词作鉴赏

    这首词明为咏梅,暗为悼亡,是苏轼为悼念毅然随自己贬谪岭南惠州的侍妄朝云而作。

    词中所描写的惠州梅花,实为朝云美丽的姿容和高洁的人品的化身。

    词的上阕写惠州梅花的风姿、神韵。

    起首两句,突兀而起,说惠州的梅花生长瘴疠之乡,却不怕瘴气的侵袭,是因这它有冰雪般的肌体、神仙般的风致。

    接下来两句说它的仙姿艳态,引起了海仙的羡爱,海仙经常派遣使者来到花丛中探望;这个使者,原来是倒挂树上的绿毛小鸟(状如幺凤)。

    以上数句,传神地勾勒出岭南梅花超尘脱俗的风韵。

    下阕追写梅花的形貌。

    “素面常嫌粉涴”,岭南梅天然洁白的容貌,是不屑于用铅粉来妆饰的;施了铅粉,反而掩盖了它的自然美容。

    岭南的梅花,花叶四周皆红,即使梅花谢了(洗妆),而梅叶仍有红色(不褪唇红),称得上是绚丽多姿,大可游目骋情。

    面对着这种美景的东坡,却另有怀抱:“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东坡慨叹爱梅的高尚情操已随着晓云而成空无,已不再梦见梅花,不象王昌龄梦见梨花云那样做同一类的梦了。

    句中“梨花”即“梨花云”,“云”字承前“晓云”而来。

    晓与朝叠韵同义,这句里的“晓云”,可以认为是朝云的代称,透露出这首词的主旨所。

    这首咏梅词空灵蕴藉,言近旨远,给人以深深的遐思。

    词虽咏梅,实有寄托,其中蕴有对朝云的一往情深和无限思恋。

    作者既以人拟花,又借比喻以花拟人,无论是写人还是写花都妙得其神韵。

    张贵《词源》论及咏物词时指出:“体物稍真,则拘而不畅;模写差远,则晦而不明。

    要须收纵联密,用事合题,一段意思,全结句,斯为绝妙。

    ”以这一标准来衡量此词,可以窥见其高超的艺术技巧。

    ●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苏轼词作鉴赏

    以豪放派著称的苏轼,也常有清新婉丽之作,这首《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就是这么一首杰作。

    “花褪残红青杏小”,既写了衰亡,也写了新生,残红褪尽,青杏初生,这本是自然界的新陈代谢,但让人感到几分悲凉。

    睹暮春景色,而抒伤春之情,是古诗词中常有之意,但东坡却从中超脱了。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作者把视线离开枝头,移向广阔的空间,心情也随之轩敝。

    燕子飞舞,绿水环抱着村上人家。

    春意盎然,一扫起句的悲凉。

    用别人常用的意象和流利的音律把伤春与旷达两种对立的心境化而为一,恐怕只有东坡可以从容为之。

    “燕子飞时”化用晏殊的“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点明时间是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与前后所写景色相符合。

    “枝上柳绵吹又少”,与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本应同属一组,写枝上柳絮已被吹得越来越少。

    但作者没有接连描写,用“燕子”二句穿插,伤感的调子中注入疏朗的气氛。

    絮飞花落,最易撩人愁绪。

    这一“又”字,表明词人看絮飞花落,非止一次。

    伤春之感,惜春之情,见于言外。

    这是道地的婉约风格。

    相传苏轼谪居惠州时曾命妾妇朝云歌此词。

    朝云歌喉将啭,却已泪满衣襟。

    “墙里秋千墙外道”,自然是指上面所说的那个“绿水人家”。

    由于绿水之内,环以高墙,所以墙外行人只能听到墙内荡秋千人的笑声,却见不到芳踪,所以说,“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不难想象,此刻发出笑声的佳人正欢快地荡着秋千。

    这里用的是隐显手法。

    作者只写佳人的笑声,而把佳人的容貌与动作,则全部隐藏起来,让读者随行人一起去想象,想象一个墙里少女荡秋千的欢乐场面。

    可以说,一堵围墙,挡住了视线,却挡不住青春的美,也挡不住人们对青春美的向往。

    这种写法,可谓绝顶高明,用“隐”来激发想象,从而拓展了“显”的意境。

    同样是写女性,苏东坡一洗“花间派”的“绮怨”之风,情景生动而不流于艳,感情真率而不落于轻,难能可贵。

    从“墙里秋千墙外道”直至结尾,词意流走,一气呵成。

    修辞上用的是“顶真格”,即过片第二句的句首“墙外”,紧接第一句句末的“墙外道”,第四句句首的“笑”,紧接前一句句末的“笑”,滚滚向前,不可遏止。

    按词律,《蝶恋花》本为双叠,上下阕各四仄韵,字数相同,节奏相等。

    东坡此词,前后感情色彩不同节奏有异,实是作者文思畅达,信笔直书,突破了词律。

    这首词上下句之间、上下阕之间,往往体现出种种错综复杂的矛盾。

    例如上片结尾二句,“枝上柳绵吹又少”,感情低沉:“天涯何处无芳草”,强自振奋。

    这情与情的矛盾是因现实中,词人屡遭迁谪,这里反映出思想与现实的矛盾。

    上片侧重哀情,下片侧重欢乐,这也是情与情的矛盾。

    而“多情却被无情恼”,不仅写出了情与情的矛盾,也写出了情与理的矛盾。

    佳人洒下一片笑声,杳然而去;行人凝望秋千,空自多情。

    词人虽然写的是情,但其中也渗透着人生哲理。

    江南暮春的景色中,作者借墙里、墙外、佳人、行人一个无情,一个多情的故事,寄寓了他的忧愤之情,也蕴含了他充满矛盾的人生悖论的思索。

    ●蝶恋花

    苏轼

    记得画屏初会遇。

    好梦惊回,望断高唐路。

    燕子双飞来又去。

    纱窗几度春光暮。

    那日绣帘相见处。

    低眼佯行,笑整香云缕。

    敛尽春山羞不语。

    人前深意难轻诉。

    苏轼词作鉴赏

    这首词写一个男子对心上人的思念,哀婉悱恻,柔情似水,其风致不输于“花间”或“婉约”派词家之作。

    “记得画屏初会遇”,写出这爱情的开端是美妙的,令人难忘的,与心爱的人画屏之间的初次会遇,至今记得清清楚楚。

    紧接着说“好梦惊回,望断高唐路。

    ”是谓情缘突然被割断,好梦既破,所有美好的向往都成泡影了。

    “高唐”,即高唐观,又称高唐台,古云梦泽中,宋玉《高唐赋》和《神女赋》中写楚怀王和楚襄王都曾于此观中梦与巫山神女相遇。

    “燕子双飞来又去。

    纱窗几度春光暮”,进一步写出男主人公的一片痴情。

    虽然是“高唐梦断”,情丝却还紧紧相连,恰如梁间的双飞燕春来又秋去,美丽的春光几度从窗前悄悄走过,而对她的思念却并不因时间的流逝而减弱半分。

    “那日绣帘相见处”,忆写相会的时间与地点。

    “低眼佯行,笑整香云缕”,活画出女方的娇羞之态,低眉垂眼,假意要走开,却微笑着用手整理自己的鬓发。

    一个“佯”字,见出她的忸怩之态,一个“笑”字,传出钟情于他的心底秘密。

    “敛尽春山羞不语,人前深意难轻诉”,进一步写出女方的内心活动,她敛起眉头不说话,不是对他无情,实出于害羞。

    可愈是如此,愈见出其纯真。

    全词活泼而有分寸,细腻而有余味。

    此词结构错落有致。

    上片写爱情的“好梦惊回”,下片写甜蜜的欢会,用的是倒叙。

    单就上片说,从初会写到破裂,再写到无穷尽的思念,自然又是顺叙。

    如此交叉往复,使词曲折生情,曳生姿,同时,此词以相见之欢反衬相离之苦。

    下片集中笔墨将勾魂摄魄的欢会详加描述,就正是为了反衬公失恋的痛苦。

    ●点绛唇

    苏轼

    红杏飘香,柳含烟翠拖轻缕。

    水边朱户。

    尽卷黄昏雨。

    烛影摇风,一枕伤春绪。

    归不去。

    凤楼何处。

    芳草迷归路。

    苏轼词作鉴赏

    这是一种相思怀人之作,写得深情一片,感人至深,足见东坡豪放而外,别有一番情怀。

    “红杏飘香,柳含烟翠拖轻缕”,起笔点染春色如画。

    万紫千红之春光,数红杏、柳烟最具有特征性,故词中素有“红杏枝头春意闹”、“江上柳如烟”之名句。

    此写红杏意犹未足,更写其香,着一“飘”字,足见词人感受之馨逸。

    写翠柳,状之以含烟,继之以拖轻缕,既能写出其轻如烟之态,又写出其垂丝拂拂之姿。

    这里以春色暗示伊人之美好。

    下边二句,遂由景及人。

    “水边朱户”,点出伊人所居。

    朱户、临水,透出一种秀雅之致,以暗示伊人之美。

    “尽卷黄昏雨”,词笔至此终于写出伊人,同时又已轻轻宕开。

    伊人卷帘,其所见唯一片黄昏雨而已。

    “黄昏雨”,隐然喻说着一个愁字。

    冠一尽字,犹言总是,实已道出伊人相思之久,无可奈何之情。

    “烛影摇风,一枕伤春绪。

    ”烛影暗承上文黄昏而来,摇风,可见窗户洞开,亦暗合前之朱户卷帘。

    伤春绪即相思情,一枕,言总是愁卧,悉绪满怀,相思成疾矣。

    此句又与上片尽卷黄昏雨相映照。

    上写伊人卷帘愁望黄昏之雨,此写自己相思成疾卧对风烛,遂以虚摹与写实,造成共时之奇境。

    “归不去”,一语道尽此情无法圆满之恨事。

    “凤楼何处。

    芳草迷归路。

    ”凤楼朱户归不去。

    唯有长存于心的瞩望而已。

    “何处”二字,问得凄然。

    瞩望终非现实,现实是两人之间,横互着一段不可逾越之距离。

    词人以芳草萋萋的旧典象喻之。

    此路虽是归路,直指凤楼朱户,但实无法越过。

    着一“迷”字,感情沉重而深刻,迷惘失落之感,天长地远之恨,跃然纸上。

    起句对杏香柳烟之一往情深,与结句芳草迷路之归去无计,相反相成,令人神往,意境凄迷。

    此词造诣之妙,还于意境之空灵。

    红杏柳烟,属相思中之境界,而春色宛然如画。

    芳草归路,似喻人间阻绝,亦具凄美之感。

    此词意蕴之本体,实为词人之深情。

    ●少年游

    润州作,代人寄远

    苏轼

    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

    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

    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

    恰似笎姮娥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

    苏轼词作鉴赏

    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三月底、四月初,任杭州通判的苏轼因赈济灾民而远润州时(今江苏镇江)。

    为寄托自己对妻子王润之的思念之情,他写下了这首词。

    此词是作者假托妻子杭思己之作,含蓄婉转地表现了夫妻双方的一往情深。

    上片写夫妻别离时间之久,诉说亲人不当别而别、当归而未归。

    前三句分别点明离别的时间——“去年相送”;离别的地点——“余杭门外”;分别时的气候——“飞雪似杨花”。

    把分别的时间与地点说得如此之分明,说明夫妻间无时无刻不惦念。

    大雪纷飞本不是出门的日子,可是公务身,不得不送丈夫冒雪出发,这种凄凉气氛自然又加深了平日的思念。

    后三句与前三句对举,同样点明时间——“今年春尽”,气候——“杨花似雪”,可是去年送别的丈夫“犹不见还家”。

    原以为此次行役的时间不长,当春即可还家,可如今春天已尽,杨花飘絮,却不见人归来,怎能不叫人牵肠挂肚呢?这一段引入了《诗。

    小雅。

    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手法,而“雪似杨花”、“杨花似雪”两句,比拟既工,语亦精巧,可谓推陈出新的绝妙好辞。

    下片转写夜晚,着意刻画妻子对月思己的孤寂、惆怅。

    “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说的是寂寞中,本想仿效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卷起帘子引明月作伴,可是风露又乘隙而入,透过窗纱,扑入襟怀。

    结尾三句是说,妻子人间孤寂地思念丈夫,恰似姮娥月宫孤寂地思念丈夫后羿一样。

    姮娥怜爱双栖燕子,把她的光辉与柔情斜斜地洒向那画梁上的燕巢,这就不能不使妻子由羡慕双燕,而更思念远方的亲人。

    词中将“姮娥”与作者之妻类比,以虚衬实,以虚证实,衬托妻子的孤寂无伴;又以对比衬托法,通过描写双燕相伴的画面,反衬出天上孤寂无伴的姮娥和梁下孤寂无伴的妻子思情之孤苦、凄冷。

    这一高超的艺术手法,与上片飞雪与杨花互喻的手法一道,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魂。

    参考资料:宋词鉴赏辞典

    苏轼为他的红颜知己所作的诗词|苏轼的诗词》由(三晋范文网)整理提供,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Copyright © 2023 三晋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京ICP备140017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