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范文大全 | 常用申请书 | 党团范文 | 讲话发言 | 作文大全 | 报告叙述 | 合同范文 | 党建教育 | 入党材料 | 心得体会 |
三晋范文网
  • 读书心得体会
  • 培训心得体会
  • 军训心得体会
  • 教师心得体会
  • 解放思想心得体会
  • 工作心得体会
  • 学习心得体会
  • 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 教师笔记
  • 您的位置:三晋范文网 > 心得体会 > 读书心得体会 > 正文 2019-11-10 07:33:35

    【道德经第三篇译文】 道德经第三章白话译文

    第三章

    [原文]

    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

    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译文]

    不推崇有才德的人,导使老百姓不互相争夺;不珍爱难得的财物,导使老百姓不去偷窃;不显耀足以引起贪心的事物,导使民心不被迷乱。

    因此,圣人的治理原则是:排空百姓的心机,填饱百姓的肚腹,减弱百姓的竞争意图,增强百姓的筋骨体魄,经常使老百姓没有智巧,没有欲望。

    致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妄为造事。

    圣人按照“无为”的原则去做,办事顺应自然,那么,天才就不会不太平了。

    扩展资料:

    评析:

    老子阐述了他的社会政治思想。

    老子所说的无为,并非不为,而是不妄为,不非为。

    他认为,体现“道”的“圣人”,要治理百姓,就应当不尊尚贤才异能,以使人民不要争夺权位功名利禄。

    前面说到,先秦时代关于选贤用能的学说已成强大的社会舆论,各诸侯国争用贤才也形成必然的趋势。

    老子在这种背景下,敢于提出“不尚贤”的观点,与百家诸子形成对立,似乎不合时宜。

    不过,在老子的观点中,不包含贬低人才,否定人才的意思。

    而是说,统治者不要给贤才过分优越的地位、权势和功名,以免使“贤才”成为一种诱惑,引起人们纷纷争权夺利。

    在本章里,老子透露出他的人生哲学的出发点,他既不讲人性善,也不讲人性恶,而是说人性本来是纯洁素朴的,犹如一张白纸。

    如果社会出现尚贤的风气,人们对此当然不会视而不见,肯定会挑动起人们的占有欲、追逐欲,从而导致天下大乱。

    倘若不使人们看到可以贪图的东西,那么人们就可以保持“无知无欲”的纯洁本性。

    不使人们贪欲,并不是要剥夺人们的生存权利,而是要尽可能地“实其腹”、“强其骨”,使老百姓的生活得到温饱,身体健壮可以自保自养;

    此外要“虚其心”、“弱其志”,使百姓们没有盗取利禄之心,没有争强好胜之志,这样做,就顺应了自然规律,就做到了无为而治。

    这一章与前章相呼应,从社会的角度,使人人都回归纯洁的、无知无欲的自然本性。

    这样以自然规律治理人事,天下自然可以得到治理了。

    老子的“无为”思想和学说,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其进步的一面和合理的因素。

    他认为,历史的发展有其一定的自然规律。

    这规律不由上帝安排、操纵,也不受人的主观意志支配,而是客观的、自然的。

    这种观点对当时思想界存在的敬天法祖的观念和某些宗教迷信观念,起到一定的破坏作用。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_道德经全书

    【道德经第三篇译文】 道德经第三章白话译文》由(三晋范文网)整理提供,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Copyright © 2023 三晋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京ICP备140017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