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范文大全 | 常用申请书 | 党团范文 | 讲话发言 | 作文大全 | 报告叙述 | 合同范文 | 党建教育 | 入党材料 | 心得体会 |
三晋范文网
  • 祝福语
  • 演讲稿
  • 自我介绍
  • 主持词
  • 欢迎词
  • 导游词
  • 贺词
  • 发言稿
  • 口号
  • 您的位置:三晋范文网 > 讲话发言 > 主持词 > 正文 2019-08-18 07:30:54

    [公务员应试指南:行政职业能力测验概述] 公务员综合能力测验

    第一节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概述

      一、行政职业能力

      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须具备的多种能力的综合,是影响人们职业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是人们胜任职业岗位工作的基本要求。

      行政职业能力是指从事   二、行政职业能力测验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administrative aptitude

    test,简称aat)是专门用于测查与行政职业成功有关的一系列心理潜能的标准化考试。我国的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由人事部考试录用司组织有关专家编制,主要用于国家行政机关招考非行政领导职务工作人员。它既不同于一般的智力测验,也不同于行政职业通用基础知识或具体专业知识技能的测验。其功能主要是通过测量一系列心理潜能,进而预测考生在行政职业领域内的多种职位上取得成功的可能性。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所要测验的是从事行政职业应具备的一般能力,如数量关系、数字推理、言语理解和表达、资料分析、判断推理、事件排序等都是从事行政职业所必须具备的一般能力。因为无论从事公务员工作中的哪一种,以上所提及的几种能力,在公务员日常工作中,如文书书写、资料阅读、数字资料分析等都是必需的。通过了这些能力测验也并不等于说具备了从事公务员工作的全部资格,因为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考查的只是能力倾向,即考查的是公务员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三、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的特点

      1、题目数量多。一般说来,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包含有130—140道试题。

      2、测验时间紧。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要求在120分钟内,答完130—140道试题,因此,没有时间答完所有的试题是十分正常的。由于行政职业能力测验涉及内容比较简单,如果在时间充分的情况下,一般考生都会取得高分;但在时间紧、题量大的条件下,这种测验可以有效的反映出考生反应快慢,区分出考生运用自己的知识积累和理解能力快速解决问题的水平差异。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的这种特点要求考生必须了解这一测验的性质和方式,熟知各种题型和答题方法,以避免因不了解这一考试形式而影响成绩。

      四、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在我国的运用实施

      1988年,我国人事部考试录用司开始组织一批心理学家研究开发行政职业能力测验,1989年在公务员制度试点的国家统计局等六部门的录用考试中尝试使用。1990年两次共14个部门的联合招考中,行政职业能力考试占公共科目权重的1/5;1991年22个部门联合招考中,行政职业能力考试占公共科目权重的1/4;而1992年13个部门联合招考和1994年9月进行的首届中央、国家机关录用公务员考试中,则占到公共科目2/5的权重。2001年11月,中组部和人事部研究决定,将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公共科目笔试确定为只考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和申论两个科目。

      根据2005年中央、国家机关录用考试公共科目考试大纲要求,公共科目笔试分为《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和《申论》两个科目。中央党群机关、中央国家行政机关及部分中央垂直管理机构中的省级机关和直属机构,部分依照公务员制度管理的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的招考职位的公共科目为《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一》、《申论》两科。中央垂直管理机构地(市)以下所有机关及部分中央垂直管理机构中的省级机关和直属机构,部分依照公务员制度管理的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的招考职位的公共科目为《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二》一科。

      2005年公务员考试分为甲乙两类,实际上相当于2004年公务员考试分为ab两类。2005年甲类考生考《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一》和《申论》两科,相当于2004年a类考生考《行政职业能力测验》(a)和《申论》。2005年乙类考生只考《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二》,相当于2004年b类考生只考《行政职业能力测验》(b)。

      在此特别提醒考生,2005年与2004年的大纲要求基本一致,题型、题量、难度等方面变化也不大。所以,已经购买复习教材和即将购买复习教材的考生,只须参考2005年考试大纲的要求,购买内容符合的教材就可以,不必过多考虑《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一》或《行政职业能力测验a》、《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二》或《行政职业能力测验b》的问题。

    [公务员应试指南:行政职业能力测验概述] 公务员综合能力测验》由(三晋范文网)整理提供,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Copyright © 2023 三晋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京ICP备140017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