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范文大全 | 常用申请书 | 党团范文 | 讲话发言 | 作文大全 | 报告叙述 | 合同范文 | 党建教育 | 入党材料 | 心得体会 |
三晋范文网
  • 祝福语
  • 演讲稿
  • 自我介绍
  • 主持词
  • 欢迎词
  • 导游词
  • 贺词
  • 发言稿
  • 口号
  • 您的位置:三晋范文网 > 讲话发言 > 演讲稿 > 正文 2019-11-15 07:43:28

    历史上忠贞的女子 古代男子向女子表达爱情忠贞

    1.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2.我思古人,实获我心

    3.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4.玲珑骰子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5.相思坟上种红豆,豆熟打坟知不知?

    6.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7.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名词解释

    古代女子的信物是指是古代男子与女子双方在确定婚姻关系时,男子送给女子的当作凭证的物品,估计信物的历史早于情书,如果终止的话,也比情书晚。

    戒指的意义

    古代未婚姻女子均不戴戒指,因为戒指是定亲或定情信物,所以这个最小的信物在女子心中的分量却是最重的。

    到今天也是如此,伸出手让对面的人为自己戴上,而后,或者幸福的戴一辈子,或者早晚有一天对着它哭到心碎。

    到了晚唐时,戒指渐渐由男女互赠变为只由男子赠予女子。

    戒指既然是定亲之物,所以古代未婚女子都不戴戒指。

    隋代丁六娘《十索诗》所写“欲呈纤纤手,从郎索指环”。

    或许可以说明古代,甚至是现代女子对戒指的那一份难言的情怀,这个信物最小,在女子心中的份量却最重。

    满怀着希望,伸出手来让心爱的人为自己戴上,而后,或许幸福地戴上一辈子,或许有一天对着它哭到心碎。

    定情物信种类

    相思豆

    相思豆

    相思红豆芳名远播,得益于唐代大诗人王维的四言绝句《相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这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原本是王维写给他的好友李龟年的。

    李龟年因安史之乱流落江南,王维将此诗赠与他,寄托了对友人深深的眷念之情。

    后来,人们用红豆色艳如血,质坚如钻的特质去诠释坚贞不渝的爱情。

    于是,红豆便成了爱情的象征、相思的载体。

    “中有兰膏渍红豆,每回拈着相思忆”的爱意;“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的痴情;“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的沉重;“红豆尚可尽,相思无已时”的长久。

    红豆,隐蕴着爱的纯真与深切,承载着人们遥远的相忆思。

    梳子

    梳子

    细数常见的爱情信物,最具浪漫意义的莫过于木梳。

    除了带给头皮保健,使头发健康美丽的实用功效之外,梳子代表相思,代表很想念很挂念对方;梳子还寓意把心结打开,让烦恼一扫而过;送梳子有私订终身、欲与她(他)白头偕老的意思,每天用爱人送的梳子梳理头发,代表着双方的亲密关系。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古人对头发的重视使木梳成为重要随身物品,有了七夕传说以后,木梳逐渐成为必须赠送的爱情信物,千百年来,传承不断。

    玉佩

    古人爱玉,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的古语。

    《古诗笺》中释说:“以玉缀缨,向恩情之结。

    ”“罗缨”是古代女子出嫁时系于腰间的彩色丝带,以示人有所属。

    使“结缡”成为古时成婚的代称。

    《诗经》中:“亲结其缡,九十其仪”,描述女儿出嫁时,母亲一面殷殷地叮嘱女儿些私语,一面恋恋不舍地与其束结罗缨。

    是古人最常用的信物这一。

    荷包香囊

    香囊的历史由来已久,古时又称香包、香缨、香袋、香球、佩伟、荷包等等,古人佩戴香囊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

    据《礼记.内则》:“子事父母,左右佩用;……衿缨,以适父母舅姑。

    ”就是说青年人去见父母长辈时要佩戴“衿缨”即编织的香囊以示敬意。

    又因为香囊是随身之物,恋人之间也常常把它当做礼物相互赠送,以表衷情。

    《红楼梦》里林妹妹也曾给宝哥哥做过香囊,一针一线都凝结着她的情思。

    有一回写黛玉误会宝玉把她送他的香囊送了人,赌气把正在做的另一个剪了,香囊却是宝玉贴身戴着,怎么会送人?当芳华不再、红雨落尽的时候,见香囊犹见伊人,却只怕宝玉已是不忍再看了。

    “成泥做土香如故,却为谁?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手镯

    手镯在古代有很多的称谓,“跳脱”就是其中一种,宋计有功所著《唐诗纪事》

    手镯

    中有个故事,唐文宗有一天

    考问群臣:“古诗里有‘轻衫衬跳脱’句,你们有谁知道“跳脱”是什么东西?”大家都答不上来。

    文宗告诉他们:“跳脱即今之腕钏也。

    ”古代的文学作品中,常见女子以手镯相赠恋人的情节。

    梁陶弘景在《真浩》中记述了仙女萼绿华曾赠羊权金和玉的跳脱。

    蒲松龄《聊斋志异.白于玉》中写书生吴生偶入仙境与一个紫衣仙女欢好,临别时,仙女把自己所戴金腕钏送给吴生留念。

    同心结

    《诗源》里说文胄与邻妇姜氏相爱,并送姜氏一枚百炼水晶针为信物,姜氏启履

    箱,取连理线,贯双针,织同心结回赠文胄。

    素缕表示纯洁,而针谐音同贞。

    将那丝丝缕缕的锦带编成连环回文式的同心结来赠与对方,绵绵思恋与万千情愫也都蕴含其中。

    梁武帝萧衍诗有“腰间双绮带,梦为同心结”。

    宋代林逋有“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已平”的词。

    戒指

    古代未婚女子均不戴戒指,因为戒指是定亲或定情信物,所以这个最小的信物在女子心中的分量却是最重的,到今天也是如此。

    伸出手让对面的人为自己戴上,而后,或者幸福的戴一辈子,或者早晚有一天对着它哭到心碎。

    《太平广记》里说书生李章武与华州王氏子妇相爱,临别时王氏子妇赠李章武白玉指环,并赠诗曰:“捻指环相思,见环重相忆。

    愿君永持玩,循环无终极”。

    后来李章武再去华州,王氏子妇已忧思而死,二人遂神会于王氏宅中。

    簪,古人用来插定发髻或连冠于发的一种长针,后来专指妇女插髻的首饰。

    《史记·滑稽列传》里说:“前有堕珥,后有遗簪”。

    杜甫《春望》中也有“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之句。

    中国少数民族有传统的用簪来固发、美发之俗,其发簪种类繁多,历史悠久,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钗为珠翠和金银合制成花朵或其他造型的发钿,连缀着固定发髻的双股或多股长针,使用时安插在双鬓。

    钗不仅是一种饰物,它还是一种寄情的表物。

    古代恋人或夫妻之间有一种赠别的习俗:女子将头上的钗一分为二,一半赠给对方,一半自留,待到他日重见再合在一起。

    辛弃疾词《祝英台近.晚春》中的“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即在表述这种离情。

    纳兰性德词中“宝钗拢各两分心,定缘何事湿兰襟”也饱含与自己所爱分离的痛楚。

    “何以答欢忻?纨素三条裙”

    古时将绢称为纨素,“纨素三条裙”指的是绢做的裙子。

    汉刘熙《释名·释衣服》:裙,群也,连接群幅也。

    古时布帛门幅狭窄,一条裙子通常由多幅布帛拼制而成,因而有“裙”的名称。

    历史上曾出现过各式各样的裙子,如:弹墨裙、凤尾裙、月华裙、真珠裙、郁金裙、石榴裙等等。

    《新唐书·五行志》记载:“安乐公主使尚方合百鸟毛织二裙,正视为一色,傍视为一色;日中为一色,影中为一色,而百鸟之状皆见。

    ”这种以百鸟之羽织成百鸟之状的裙子,由唐中宗之女安乐公主创制,并在当时贵族女性中广为流行,致使山林中的珍禽瑞鸟被捕杀殆尽,后被朝廷下令禁止。

    奢华的贵妇毕竟是少数,古代的平民女子都是朴素的戴荆钗、着布裙。

    因此,“钗裙”也是千百年来我国普通女性的代称。

    关于裙子的情愫最让人感慨的莫过于武则天一首《如意曲》:

    裙子的图片

    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

    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这诗是她为谁写下的呢?一样身处于千丈红尘与茫茫人海,人世间的女子哪怕豪气干云如武则天,看到月光里的桂树,仍旧没逃得过夜夜绵长的思念,又有谁能躲得过?

    魏晋南北朝以前的情诗,处处都可见到不加掩饰的真挚与炽烈,三国诗人繁钦的《定情诗》也是如此,诗里一对恋人用各种信物来见证他们的爱情,每一信物都被赋予了对爱情忠贞不渝的信念。

    诗中提到的信物有一些已经远离了我们今天的生活,有一些直到现在还在相爱的人之间传递。

    如果说在古代,男子还有接触外界世界的自由,那么,对那些大多数禁锢在家的女性来说,信物几乎代表了她们的身心伴着所爱的人神游外界,让所爱之人随身携带的信物就起到了使情人睹物思人的作用。

    缠臂金

    “何以致拳拳?绾臂双金环”

    缠臂金

    “绾臂双金环”指臂钏,又称缠臂金,这是一种我国古代女性的缠绕于臂的装饰,是用金银带条盘绕成螺旋圈状,所盘圈数多少不等,一般三至八圈,也有多到十二三圈的。

    缠臂金的奥妙在于戴上之后无论从什么角度看,所见都为数道圆环,而相互不关联,宛如佩戴着几个手镯般美丽。

    苏东坡《寒具》诗虽然是写一种叫馓子的食物,但诗中“夜来春睡浓于酒,压褊佳人缠臂金。

    ”的句子更让人联想到一个戴着缠臂金的女子于浓睡未醒中,带出几许醉意的妩媚,由此也可见臂钏为古代女性容色增辉的效果。

    耳环

    “何以致区区?耳中双明珠”

    我国女性从很早以前就开始用各种耳饰打扮自己了。

    最早的记录见于《山海经》“青宜之山宜女,其神小腰白齿,穿耳以鎼”,《三国志》中诸葛恪说:“穿耳贯珠,盖古尚也。

    ”可知穿耳从三代时起至今不衰的时尚。

    耳饰又分为耳丁、耳珰、耳环、耳坠等样式。

    清初李笠翁在他的《闲情偶记生容》里将耳饰里小巧简洁的耳环称为“丁香”,将繁复华丽的耳坠称为“络索”。

    他说女子“一簪一珥,便可相伴一生”,可见耳环在古人审美观念中有很重要的地位。

    汗巾

    《红楼梦》里花袭人与蒋玉菡的定情信物就是花袭人原替宝玉做的汗巾,被转送给蒋玉菡。

    花椒

    花椒是香料作物,因为多籽粒,含婚后“多子”的寓意,因此春秋时的男女有用花椒来作为定情物的习俗。

    花椒

    <<诗经·陈风·东门》中,就讲到一个男子在舞会上收到姑娘送的一束花椒作为定情物的故事。

    定情时就说好将来要生很多小朋友,古人在爱情上其实很直白。

    瓜果

    《诗经·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瓜果

    ……”讲一个男子得到心爱的女子所赠送的木瓜、香瓜、木桃、木李后决定回赠以各种佩玉,表达永结同心的意愿。

    头发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古人对身体部位十分看重,认为这也是“孝”的一部分。

    所以

    三国里夏侯惇眼睛被箭射中后,才大呼“父精母血,不可弃也!”一口将眼睛又吃回去。

    将自己身体的一部分送给心上人,表达无以复加的爱意,头发自然最合适不过。

    所以古时候,女子经常会剪落一束青丝赠送给情郎做定情物。

    定情诗

    编辑

    原文

    我出东门游,邂逅承清尘。

    思君即幽房,侍寝执衣巾。

    时无桑中契,迫此路侧人。

    我既媚君姿,君亦悦我颜。

    何以致拳拳?绾臂双金环。

    何以道殷勤?约指一双银。

    何以致区区?耳中双明珠。

    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后。

    何以致契阔?绕腕双跳脱。

    何以结恩情?美玉缀罗缨。

    何以结中心?素缕连双针。

    何以结相于?金薄画搔头。

    何以慰别离?耳后玳瑁钗。

    何以答欢忻?纨素三条裙。

    何以结愁悲?白绢双中衣。

    何以消滞忧,足下双远游。

    释义

    1何以致拳拳?绾臂双金环。

    (明:金花钏)古代女子的臂钏又称“缠臂金“,如苏东坡《寒具》诗:“夜来春睡浓于酒,压褊佳人缠臂金。”

    早期臂钏实物多出现于北方地区,通常将金银条锤扁,盘绕成螺旋圈状。

    所盘圈数多少不等,少则三圈,多则五圈八圈,并有花、素之分:镂刻有花纹的,称“花钏“,素而无纹的,称“素钏"无论从什么角度观察,所见都为数道圆环,宛如佩戴着几个手镯。

    “钏“字的造形从“金“,从“川“,其中的“川“字即象形而来。

    2何以道殷勤?约指一双银。

    《云溪友议》写韦皋与玉箫相恋,依依惜别时韦皋送给玉箫一枚玉指环,发誓五至七年后来娶玉箫。

    但后来韦皋违约不至,玉箫绝食而死。

    再后来韦皋成为西川节度使,知此事后悔恨不已,遂“广修佛像”以赎罪,最后玉箫托生为歌姬,又回到了韦皋的身旁,再续一世的情缘。

    3何以致区区?耳中双明珠(汉:鎏金点翠花篮耳坠)

    最早的耳环以青铜制成,造型也比较简单。

    耳坠是在耳环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它的上部是一个圆环,环上缀一组坠饰,因形得名,故曰耳坠。

    李笠翁在他的《生容》里说,耳饰里小巧简洁的耳环为“丁香”,繁复华丽的耳环为“络索”

    4何以致契阔?绕腕双跳脱。

    (宋:金镶玉跳脱)

    古代手镯称为“跳脱”,《唐诗纪事》中有个故事,唐文宗有一天考他的宰臣:古诗里有“轻衫衬跳脱“句,你们有谁知道“跳脱“是什么东西?宰臣都答不上来。

    文宗告诉他们说:“跳脱即今之腕钏也。

    “梁代陶弘景在《真浩》中也记述了仙女萼绿华赠羊权金、玉跳脱的故事。

    跳脱的名字在明清以后就渐渐被镯、钏取代了。

    5何以结恩情?美玉缀罗缨。

    古人爱玉,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的古语。

    《古诗笺》中释说:“以玉缀缨,向恩情之结。

    ”“罗缨”是古代女子出嫁时系于腰间的彩色丝带,以示人有所属。

    使“结缡”成为古时成婚的代称。

    《诗经》中:“亲结其缡,九十其仪”,描述女儿出嫁时,母亲一面殷殷地叮嘱女儿些私语,一面恋恋不舍地与其束结罗缨。

    6何以结中心?素缕连双针。

    唐长孙佐转妻子的诗《答外》写她为给戍边的丈夫做同心结,以倾诉相思和离情:征人去年戍边水,夜得边书字盈纸。

    挥刀就烛裁红绮,结作同心答千里。

    君寄边书书莫绝,妾答同心心自结。

    同心再解不心离,离字频看字愁灭。

    结成一衣和泪封,封书只在怀袖中。

    莫如书故字难久,愿学同心长可同。

    言为心声,所谓“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结”这个汉字就象是一张“不舍心怀、情用牢结”的网,却网不尽天下痴儿女故事的万一,目睹神伤。

    7何以结相于?金薄画搔头。

    搔头是簪的别称,《西京杂记》中记载:汉武帝宠爱李夫人,曾有一次取下李夫人的玉簪搔头,搔头之名即由此而来。

    《鼓吹曲词.有所思》中写一个女子在“闻君有他心”后,伤心欲绝的把情人相赠的玳瑁簪“拉杂催烧之、当风扬其灰。

    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

    ”哀莫大于心死了,何必如此自苦?

    8何以答欢忻?纨素三条裙。

    古代的绢称为纨素,而裙是从“裳”演变而来。

    古时布帛门幅狭窄,一条裙子通常由多幅布帛拼制而成,因有“裙“的名称。

    古代“裙、群“二字同源,汉刘熙《释名·释衣服》:裙,群也,连接群幅也。

    “汉辛延年《羽林郎》诗:“长裙连理带,广袖合欢襦。

    ”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

    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9何以结愁悲?白绢双中衣。

    “中”同“衷”,白绢是一分纤尘不染的恋恋情怀……

    10何以消滞忧,足下双远游。

    曹植《洛神赋》中有“远游之文履”,指绣花的鞋子,《后汉书.五行志》中记载汉代妇女出嫁时穿木屐,屐上施以彩画,并以五彩丝带系之,以示吉祥。

    在南朝时,凡娶妇之家须先下绢丝新鞋一双为聘礼。

    陶渊明在《闲情赋》里愿意做爱人脚下的鞋子“愿在丝而为履,附素足以周旋。

    ”疼惜若此!

    历史上忠贞的女子 古代男子向女子表达爱情忠贞》由(三晋范文网)整理提供,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Copyright © 2023 三晋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京ICP备140017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