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范文大全 | 常用申请书 | 党团范文 | 讲话发言 | 作文大全 | 报告叙述 | 合同范文 | 党建教育 | 入党材料 | 心得体会 |
三晋范文网
  • 购房合同
  • 劳动合同
  • 租赁合同
  • 买卖合同
  • 施工合同
  • 销售合同
  • 工程合同
  • 转让协议
  • 借款合同
  • 您的位置:三晋范文网 > 合同范文 > 工程合同 > 正文 2019-11-13 07:56:53

    [给大学语文课的建议] 给语文课的建议

    (一)、明确“大学语文”的定位:大学语文不是一门给中学补课的课程,不是一门高四语文,它是一门文理科学生进大学后的第一门强化母语的人文素质教育课。

    时下,我国的大学教育已不再是精英教育,而是一种大众化教育。

    一名学生在进入大学后,要完成从学生到知识分子的转变,就必须加强人文品格、人文素质的修养。

    大学生毕业之后,不仅应该成为技术类知识分子,更应该成为有文化良知的角色。

    而要让学生成为一个纯粹的、高尚的人,就需要通过人文学科教育来实现。

    不得不承认,大学语文并不具有像英语那样的“实用”,也不可能直接作为升学、出国、就业的敲门砖,但良好而准确的汉语表达在学习和工作中绝对是不可或缺的,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并且是长久的。

    语文能力是一个人素质的“软指标”,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语文的运用。

    (二)、学校应该重视人文学科的建设,重视大学语文这门课。

    “大学语文”是一门面向全校的公共基础课,要得到师生的重视,首先要得到学校领导人和决策人的重视,这是同一所大学的办学宗旨和培养目标紧密关联的。

    有的老师在指导学生毕业论文时看到自己的学生别字连篇,句子都写不通就认为是《大学语文》或者《应用写作》没教好,一味要求增加相应课程课时量。

    实际上,“大学语文”的课时是有限制的。

    整个大学语文课程也就几十个学时,而且由于教室或教师的种种原因经常上大课,开课时通常是几个班一起上,100来个学生。

    一个学期下来,效果自然不明显。

    这就要求高校教学管理部门在课程安排中应考虑《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特点,尽量开小课,上精品课。

    美需要在沉静中欣赏,它不需要喧哗,有时还不需要热闹,它需要在心与心的交流中才能完成,《大学语文》的教学安排应着眼于这一特点。

    另外,目前有的学校中文教研室没有独立,而是归属到某一院系之下,整个中文教研室的十来个老师却担负着整个学校的几万名学生的语文教学任务,教学任务过于繁重。

    对此,高校还要从机构设置上着手,切实增强“大学语文”在高校教学中的优势。

    (三)、丰富教学形式是提高大学语文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途径。

    中学语文教学在升学考试的指挥棒下侧重于学生的应试能力,教学形式趋于单一化、模式化。

    鉴此,大学语文教学应侧重于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而且没有升学压力的教学应该更有利于教师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如经典影视作品赏析、情景模拟训练有助于学生切身体会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小型辩论会、演讲比赛等有助于学生认识到学以致用的妙处;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的运用能直观而有效地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兴趣;甚至带领学生走出课堂领略自然美景的意境,而置身相关的社会实践亦不失为有效的教学形式。

    营造良好的课堂语文环境,对大学语文教学亦十分重要。

    学生受中学阶段语文教学的影响,对大学语文课也往往少有兴趣,因此,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是当务之急。

    营造一个良好的语文课堂环境是使学生乐于学习语文、学好语文的重要保证。

    为此在教学中应注重用新知识去启发学生思考,抓住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开展口头讨论、书面讨论,把练习论辩口语和练习概括、品评、抒发感情的书面作业变成学生表达的需要,彻底改变中学既定框架的拘囿,让学生不吐不快,喜欢写,习惯写。

    (四)、在学校和社会上试行汉语能力等级考试,如同英语四、六级考试一样,把“大学语文”的教学也纳入考级制度,从而有助于大学生乃至整个社会的语文素质的提高。

    试行汉语能力等级考试,这是从外在形式上督促语文学习的重要途径。

    实施这种形式的好处一是有利于确定一种语文学习的统一标准,便于人们参照执行,一是从硬性条件上约束人们的母语学习行为,防止母语水平再度下滑局面的出现。

    当然,如何操作这项措施,也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参考文献:

    1.《人民日报》(2005年12月06日第11版)

    2.《中国教育报》(2004年5月14日第4版)

    2.《信息导刊》(2005年第50期)

    [给大学语文课的建议] 给语文课的建议》由(三晋范文网)整理提供,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Copyright © 2023 三晋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京ICP备140017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