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范文大全 | 常用申请书 | 党团范文 | 讲话发言 | 作文大全 | 报告叙述 | 合同范文 | 党建教育 | 入党材料 | 心得体会 |
三晋范文网
  • 入党申请书
  • 入党誓词
  • 入党自传
  • 入党转正申请书
  • 入党介绍人意见
  • 入党志愿书
  • 入团申请书
  • 入团志愿书
  • 少先队入队申请书
  • 思想汇报
  • 您的位置:三晋范文网 > 党团范文 > 入团申请书 > 正文 2019-08-19 07:54:32

    话语分析二十年:费尔克拉夫话语分析

    话语分析二十年

    发布时间:2003-2-15作者:秩名

    提要:本文简要回顾了话语分析产生的历史背景,追踪了话语分析的发展历程,介绍了各个时期的不同

    特点。同时对一些理论问题的不同看法,诸如话语分析与其他学科的划界、话语分析的研究对象、研究领域等

    ,也作了介绍和归纳。本文还着重介绍了话语分析这门新学科近些年研究的新动向。

    关键词:话语分析、篇章

    1.历史背景

    1952年,zelligharris写了一篇题为“discourseanalysis”(话语分析)的论文,刊登在languag

    e杂志上。此后,discourseanalysis这个术语逐渐为人们所熟悉,一批研究者相继步入这个领域,进行探索

    性的研究。在欧洲,hartman,schmidt等人开始从事话语分析,捷克斯洛伐克的学者对topic,comment等概念很

    有兴趣,这引起了他们对话语结构的重视。由halliday(1961)发展而来的“系统功能语法”,不只对句

    子的主题结构进行分析,而且还对句子和话语的关系进行分析。在美国,hymes(1964)编的languagein

    cultureandsociety(文化和社会中的语言)问世,书中已经注意到“言语交际”的形式,并进行了“讲话

    形式”等课题的研究。pike对语言和人类行为语位的研究,也促进了话语分析的发展,他和他的追随者对土著

    语中叙述体的研究一直与话语分析紧紧联系在一起。

    这段时间的研究是话语分析的萌芽时期,其特点是各自进行一些零星的研究,还未形成系统,其影响也不

    大。

    2.形成和发展

    2.1.形成阶段

    70年代(包括60年代底),从事话语研究的学者越来越多,研究成果大批出现,一门新学科的雏形开

    始形成,在语言学界引起了重视。

    2.1.1.大量论文、论文集和专著的出现

    这段时期,研究话语的论文大量出现,专著和论文集也出了几十部。研究的课题主要集中在:reference

    (指称),deixis(指示),anaphora(回指),context(语境),topicandcomment(话题和述题),co

    hesionandcoherence(外在接应和内在接应),substitution(替换)等等。

    有影响的论文集有:studiesintextgrammar(篇章语法研究,petofi&rieser(eds.),1974);textv

    s.sentence:basicquestionsoftextlinguistics(篇章和句子:篇章语言学的基本问题,petofi(ed.),

    1978);cohesionandsemantics(外在接应和语义学,stman(ed.),1978),papersondiscourse(话语

    论文集,grimes(ed.),1978);frameconceptionandtextunderstanding(框架概念和篇章理解,metzing

    (ed.),1979);syntaxandsemanticsvol.12.discourseandsyntax(句法和语义学,12卷:话语和句

    法,givn(ed.),1979)等等。

    这时期有影响的专著有:suprasegmentals(超语段,lehister,1970);someaspectsoftextgramma

    r(篇章语法的若干问题,vandijk,1972);thethreadofdiscourse(话语的条理,grimes,1975);dile

    mmasofdiscourse(话语的二难推论,wooton,1975);cohesioninenglish(英语的外在接应,halliday,

    1976);cohesioninliterarytext(文学篇章的外在接应,gutwinski,1976);textandcontext(篇章

    和语境,vandijk,1977);onunderstandinggrammar(理解语法,givn,1979)等等。

    2.1.2.“话语分析”形成的动力和原因

    70年代的研究相对60年代来说,既有持续又有变化。传统的语法分析已受到挑战。话语分析者在传统

    语法分析中,加进语言的运用、语言的变异、言语行为、会话、独白、篇章结构、交际活动、认知和语境等等

    新的概念。这段时间的研究为80年代话语分析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话语分析之所以在这段时间中形成,主要受以下一些因素的影响:1)受语言研究中其他学科发展的影响

    。如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的研究。这个领域的研究者发现,许多问题在句内无法解决,只有借助话语分析才能

    解决。又如社会语言学的研究,labov(1972)对黑人斗嘴的话语、讲述的故事的研究,也促进了话语分

    析的发展。2)理论语言学自身发展的结果,使人们把眼光投入到比句子更大的话语形式(详见陈平,198

    7)。此处还有3)austin,grice和searle等语言哲学家关于言语行为的研究。

    2.2.发展阶段

    80年代是话语分析的发展阶段,这段时期,无论从研究队伍、研究成果、在语言学界的影响等方面来看

    ,都胜于70年代。下面是80年代话语分析中的几件大事:

    2.2.1.text(篇章)杂志创刊[1]

    1981年,text杂志在荷兰创刊(后移至德国),现任主编是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vandijk教授,其编

    委都是世界各地一流的话语分析专家,我国陈平研究员也被聘为编委。从此,“话语分析”有了一块属于自己

    的领地,这也是话语分析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之一。

    2.2.2.两本专著

    这个时期有关话语分析的专著不断出现,其中有两本影响较大。一本是英国的g.pown和美国的g.yule

    合写的discourseanalysis[2],本书于1983年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仅1984年就重印两次。本

    书写得深入浅出,内容丰富,对前人的研究作了很好的概括。还有一本是r.longacre写的thegrammarofdi

    scourse(话语语法);由plenum出版社1983年出版。这是本超句语法书,讨论独白话语和对话,谓语的

    组合,格,概念结构的层次,话语分析框架等等。这两本书的内容,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体现前一段时期的研

    究水平。

    2.2.3vandijk主编的《话语分析手册》

    荷兰语言学家vandijk约请世界各地研究话语的有关专家撰稿,于1985年编辑出版了handbookofdi

    scourseanalysis(话语分析手册)。本书共分四卷,第一卷:disciplinesofdiscourse(话语的各个学科

    领域);第二卷:dimensionsofdiscourse(话语的各个方面);第三卷:discourseanddialogue(话语和

    对话);第四卷:discourseanalysisinsociety(社会中的话语分析)。这本手册的出版,是话语分析史

    上的一件大事,vandijk称,该手册“可以看作是这门新的跨学科独立和自我体系形成的标志”。

    2.2.4.话语分析在第14届国际语言学家大会上的展示

    1987年8月10-15日,在前东德首都柏林召开了“第14届国际语言学家大会”。大会共分19

    个分组会议,这19个分会中,以讨论篇章和话语的论文最多,共108篇,占整个大会总篇数的12%,列

    第一。“从会议听众出席的情况来看,篇章与话语分组会也是最吸引人的几个场合之一。与会者对篇章与话语

    问题表现出如此浓烈的兴趣,这成了本届大会有别于往届的一个显著特征”(陈平,1987)。陈平认为,

    造成这种现象有两个原因:“一、近年来理论语言学的发展,以及各界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向语言研究工作提出

    的要求,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将注意力投向篇章和话语领域。二、同西方国家相比,苏联和东欧国家在这个领域

    里有着更为悠久的研究传统,对篇章与话语问题的探索多年来没有中断过。本届大会在东柏林召开,为他们提

    供了一个将大批研究成果公之于世的便利机会”(陈平,1987)。

    在这次大会中,话语分析在语言学界第一次面对面地展示了自己的阵容。

    以上谈到的几件大事,标志着话语分析在语言学界已有了一席之地,可以看作是话语分析已初步形成了自

    己的研究框架,一门新的学科已经诞生。

    3.一些理论上的看法

    3.1.分歧的看法

    3.1.1.对“discourseanalysis”这个术语的理解

    对discourseanalysis这个术语有不同的理解,有人把discourse看作是口语,而把text看作是书面语。

    也有人把discourse看成既是口语又是书面语,迄今没有统一。跟discourseanalysis相近的术语有textgram

    mar,textlinguistics等等。国内大多数人把discourseanalysis译成“话语分析”,也有人译成“篇章分析

    ”、“语篇分析”。对这门学科,也有人称“话语语言学”或“篇章语言学”。

    3.1.2.话语分析和句法的关系

    关于话语和句法的关系,通常有4种观点:“1、篇章话语与句法绝然无涉,句法研究根本不应考虑到篇

    章话语因素。2、部分句法现象受篇章话语因素的制约,但那只体现在句法现象的一些非本质方面。从方法论

    的角度考虑,阐释句法特征时可以不理会篇章话语因素,虽然此举并不意味着否认后者的存在。3、句法现象

    从成形到现状都受到篇章话语因素的制约,句法研究过程中若不考虑这些因素,势必无法得到理论上富于洞察

    力的阐释。4、根本不存在相对独立于篇章话语的所谓句法成分和句法规则”(陈平,1987)。一般的情

    况是,大多数人赞成第二种和第三种折中的观点。极端的人不多,但也有一些,如tannen,早期的garc"ia和g

    ivn等。

    在探索句法形成的篇章/语用原因方面,较有名的学者有:sankoff和pown(1976),hopper和thom

    pson(1980,1984),dubois(1987)等等。

    3.1.3.话语分析和语用学的关系

    语用学和其他学科的关系,廖秋忠(1991)作了很好的归纳,他列出6种有代表性的观点。其中主要

    是两种:1)话语分析包含了语用研究,如givn和thompson等人,因为他们认为篇章话语是研究实际运用中

    的语言,研究篇章话语就是研究语用及源于语用因素的结构规律。语用研究包含在篇章研究之内。因此他们的

    著作中,语用篇章经常不分。2)认为话语分析包括在语用学之内。

    话语分析和语用学的界限还没有划清,实际上也是很难或无法划清的,因为话语分析是一门新的交叉学科

    ,和语用学有许多交叉重叠的地方。

    3.2.基本一致的看法

    以下几种观点,人们的看法基本一致。

    3.2.1.超句研究

    话语分析主要研究超句现象,这里的“句”,在书面语中,可以是clause(小句),也可以是sentence(

    句子,以句号作为标记)。“话语分析最典型的研究对象是超出单句长度的语段,由前后相连的句子构成的段

    落,如果在语言交际中表现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功能单位,我们便称之为篇章(text)”(陈平,1987)。

    3.2.2.研究自然语言,考虑语境

    话语分析者研究的是自然的语言,使用的例句也很少是由作者自己想出来的。研究时往往考虑语境,当然

    人们对语境的看法也有各种不同,一般来说,分析话语时各种语境的因素都要考虑,但其侧重点有所不同。传

    统语法分析往往是脱离语境来研究词句,这一点与话语分析很不相同。

    3.2.3.表现出对趋向性和选择性的考察

    话语分析十分注重量化分析,关注实例(token)的多寡,很少判别哪个句子能说或不能说。话语分析经

    过对自然语言的量化分析,其结果往往表现出一种趋向性和选择性。“这种分析结果正是折射了这样一个客观

    事实:无论在语言系统里还是在语言运用中,对立的成分、格式、过程或者环境等等,很少表现为非黑即白,

    截然分明的两个范畴,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它们呈现为一个由此向彼逐渐过渡的连续体(continuum),对立

    的两极之间存在着数量不一的中间阶段”(陈平,1987)。

    4.近些年来研究状况

    4.1.“话语分析”的研究队伍

    话语分析这门新的交叉学科,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现在已经有了一批比较稳固的研究队伍。近些年,在这

    个领域里比较活跃的有:vandijk,t.givn,s.thompson,d.tannen,j.petfi,w.mann,r.longacre,

    w.chafe,e.prince,m.halliday,g.pown,g.yule,c.snow,t.rcinhart,b.sandig,m.mccart

    hy,r.wodak,f.dane,d.viehweger,b.fox,m.coulthard,p.hopper等等。

    从研究力量看,美国最强,西欧次之,然后是澳大利亚、前苏联及东欧等国,第三世界国家较弱。

    4.2.各国研究“话语分析”的特点

    各国的话语分析各有其特点。以美国和英国为例,美国的话语分析受传统人种研究法的影响较大,强调仔

    细观察在自然环境中人与人的交际,研究语言事件的各种类型。在对话分析(conversationalanalysis)中

    并不强调建立结构模式,而是强调仔细研究谈话中参与者的行为,不少人研究叙述文、研究谈话的准则、话轮

    的转变等等。英国的话语分析受halliday的功能研究影响很大,halliday的研究框架强调语言的社会功能以及

    口语和书面语的主题结构和信息结构,主要遵循结构语言学的标准。英国伯明翰大学的话语分析者,用话语单

    位的不同层次对老师-学生、医生-病人、店员-顾客的谈话做了很多研究。

    从个人研究的特点来看,许多从事话语分析的学者同时还研究其他领域,如:句法、语用、认知、机器翻

    译、人类学和社会学。也有许多学者进行学科的交叉研究,如:话语和语法、话语和认知、话语和交际、话语

    和语义等等。

    4.3.用话语分析的理论方法研究本国语言

    由于话语分析能弥补传统语言研究的许多不足,许多语言学者用话语分析的理论、方法来研究各种语言。

    如研究swahili(relativetenseindiscourse:theinferenceoftimeorientationinswahili,bye.c

    .morava,1983);研究古greek(thediscoursefunctionoftheparticipleinancientgreek,byb.fox);

    研究malay(ergative,passiveandactiveinmalaynarrative,byp.hopper,1983);研究arabic(theme-

    rhemeorganizationandparagraphstructureinstandardarabic,byy.aziz,1988);研究swedish和yi

    ddish(swedishvp-topicalizationandyiddishverb-topicalization,byg.kallgren&e.prince,1989);

    研究french(presentationalcleftconstructioninspokenfrench,byk.lampecht,1988),还有研究jap

    anese,sissala,romance等。我国的廖秋忠、陈平等,在研究汉语方面做出了引人注目的成绩。

    当然,从数量上看,以英语作为研究对象的为绝大多数,一是由于英语具有特殊的国际地位;二是由于主

    要的研究力量集中在讲英语的国家。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有些用话语分析的理论方法研究本国语言的

    论文、专著是用本国语写的,在本国语杂志上发表或在本国出版,不容易受到国际上的注意。

    4.4.研究范畴的扩大

    4.4.1.向大结构发展

    在对指示、连接、信息结构等热门课题进行研究后,有一部分学者把眼光投入较大的结构,如对段落(pa

    ragraph)的研究(如t.hofmann,r.longacre等);对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研究(如h.clard,r.gerrig

    ,a.lehrer等等);对篇章类型的研究,这里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研究某种话语或篇章的结构,如论证结构

    (argumentationalstructure)(如vaneemeren,naess,g

    【内容提要】tendorst等等),另一种是不同的话语篇章之间类型的比较(如sanding,coupland等等)。

    4.4.2.向语音时态发展

    一些学者把注意力集中到语音上(参看胡壮麟,1993)在口语中,人们靠语音发出信息与接受信息,

    语音的分布也受到话语的制约。也有些学者研究时态和篇章的关系(如s.fleischman,d.schiffrin等),

    通常人们把时态看作句内现象,他们则发现,篇章话语的结构对时态有时也起制约作用,在有的文学篇章中(

    如小说),尽管是叙述过去的事,却突然出现大批的用现在时态的句子。

    4.4.3.向实用性较强的话语发展

    以vandijk为首的一批学者,研究新闻报导的结构、制作和理解,以及分析各种话语类型中(教科书、新

    闻报导、对话)所表现出的认知现象、种族歧视现象等等。

    4.5.集中研究某种话语现象

    有了较固定的研究队伍、有了学科的带头人,就有可能组织较大的研究阵容,研究某种话语现象,以论文

    集的形式显示其研究成果。这里举一个例子。1992年,w.mann和s.thompson主编了一本论文集,题目是

    discoursedescription:diverselinguisticanalysisofafund-raisingtext(话语描写:资金筹措篇

    章的多样化语言分析),论文集前附了一封信,这是美国“人口零增长组织”(zpg)常务主任susanweber写

    的一封集资信,信的内容大致是这样,这个组织对美国184个城市地区进行了调查,调查内容是拥挤程度、

    出生率、空气质量、毒害物质等等跟人口发展有关的因素,这些因素直接影响了城市发展、公众的健康和福利

    。这个组织希望大家捐钱,以便组织一批活动分子在各地建立一个网络,把调查结果传播给各级领导人,使大

    家认识到人口发展对城市的影响。对这样一封捐款信,mann和thompson组织了一批世界知名学者进行研究,从

    各个角度进行,这些学者是:k.callow&j.callow,b.meyer,r.longacre,e.winter,m.jordan,e.pi

    ke,w.chafe,e.prince,m.halliday,j.martin,j.benson&w.greaves.

    还有一些有影响的专项研究论文集,如w.chafe主编的thepearstories:cognitive,culturalandli

    nguisticaspectsofnarrativeproduction(1980)(梨的故事:叙述文的认知、文化和语言研究);t.gi

    vn主编的topiccontinuityindiscoukse:aquantitativecross-linguisticstudy(1983)(话语中的

    话题连续性:一种量化的跨语言学研究);g.aston主编的negotiatingservice:studiesinthediscours

    eofbookshopencounters(1988)(交易技巧:书店柜台前的话语研究);n.coupland主编的stylesofdis

    course(1988)(话语类型);r.coulthard主编的advancesinspokendiscourseanalysis(1992)(口语话

    语分析中的进展)。

    4.6.注重口语研究

    在话语分析中,书面语的研究相对来说比较好掌握,口语研究由于受到环境、设备、技术等条件的限制,

    不易掌握。近些年来,人们对口语的研究有所加强。比较引人注目的是text杂志1993年第2期出的一本专

    集,题为“newdirectionsinconversationanalysis”(会话分析中的新方向),由anitapomerantz主编

    。专集共收论文6篇,都是用新的视野来研究口语,下面介绍其中的第一篇和第二篇:

    第一篇是s.clayman写的“reformulatingthequestion:adeviceforanswering/notansweringques

    tionsinnewsinterviewsandpressconferences”(重新组合问题:新闻采访和新闻发布会中回答或拒答

    问题的方法),这篇论文主要研究记者采访新闻人物时,这些人物是如何回答问题的。一般说来,碰到难回答

    的问题,人们通常采用两种方式:1)“曲线”方式,不正面回答。这种回答往往会被人看作是无知或无能的

    表现。2)改变话题。采用这种方式往往又会被人们看作是有“政治上的动机”。作者研究的是应该如何回答

    ,才不被人们看作是“回避”。这种研究有三个特点:(1)研究人们以前忽视的东西和现象;(2)跟政治

    生活直接相关;(3)结合社会学、修辞、大众传播等进行。

    第二篇论文是e.holt写的“thestructureofdeathannouncements:l

    【内容提要】kingonthepightsideofdeath”(死亡通告的结构:积极地看待死亡),此文研究熟人之

    间如何传递某人(熟人)死亡的消息,研究的是“死亡通告”的结构。一般讲,说话人先要准备传递这个消息

    ,然后再进行“传递”这个过程。接受者的反应通常是悲哀,然后说话者介绍某人死亡过程,死者在临死前情

    况,接下去双方都开始讲一些具有积极意义的话,然后引出新的话题。这篇论文有3个特点:(1)死亡传播

    过程和传播行为两种类型的分析互为补充。(2)本研究说明了“关系”对谈话的设计和组织起了很重要的作

    用,这种“关系”不但包括参与者、而且包括谈话设计的各个方面(包括跟去世者之间的关系)。(3)这种

    研究是跨学科的,是叙述文、类型分析、人际交流、人际互动等等的综合研究。

    4.7.开始进入教学领域

    近些年来,一些学者和教师把话语分析纳入语言教学的领域,出了一些话语分析教科书,如:m.mccarth

    y的discourseanalysisforlanguageteachers(话语分析教学参考书,1991);e.hatch的discourse

    andlanguageeducation(话语和语言教学,1992);m.mccarthy和r.carter的languageasdiscours

    e:perspectivesforlanguageteaching(作为话语的语言:语言教学的观点,1994)等等。还有一些

    教学用书跟话语分析很接近,如有关自然语言的交际(c.pumfit;w.rivers);语境的教学(j.richards

    );口语的教学(g.pown;g.yule)等等。

    5.结语

    尽管现在人们对话语分析这门学科还有许多不同的看法,但从目前来看,话语分析这门新的交叉学科正处

    于充满活力,向前发展的时期,研究领域不断拓展,研究队伍不断扩大,研究成果也迭出不穷,相信话语分析

    在语言学内扮演的角色会越来越重要,正如mccarthy和carter(1994)所说的:“人们一旦开始从话语的

    角度来观察语言,那么他的整个思想观念都将发生永久性的变化。”

    注释

    [*]谨以此文悼念许国璋教授。

    如以1952年z.harris的“话语分析”论文算起,至今已有40余年。但话语分析作为一门学科的形

    成和发展,只是近20余年的事。1.专门研究话语的杂志,除text外,还有两本,一是discourseprocesse

    s(

    话语过程),再是discourseandsociety(话语和社会)。

    2.参看廖秋忠的介绍,文章载《国外语言学》1987年第4期。

    参考文献

    陈平,1987,话语分析说略。《外语教学与研究》第3期。

    陈平,1991,《现代语言学研究--理论、方法与事实》。重庆:重庆

    出版社。

    胡壮麟,1993,语音系统在英语语篇中的衔接功能。《外语教学与研究》

    第3期。

    廖秋忠,1992,《廖秋忠文集》。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徐赳赳,1990,话语分析--一门新的交叉学科。《国外语言学》第2期。

    徐赳赳,1991,90年代话语分析展望-text杂志90年1-2期(合订本)介绍。《外语教学与研

    究》第4期。

    pown,g.&yule,g.1983,discourseanalysis.campidge:campidgeuniversitypress.

    chafe,w.(ed.)1980.thepearstories:cognitive,culturalandlinguisticaspectsofnarrat

    iveproduction.norwood:ablexpublishingcooperation.

    clark,h.&gerrig,r.1990.quotationsasdemonstrations.languagevol.66,no.4.

    fleischman,s.1985.discoursefunctionsoftenseaspectoppositionsinnarrative:towardsat

    heoryofgrounding.linguistics23.

    givn,t.(ed.)1979.syntaxandsemantics.vol.12:discourseandsyntax.newyork:academi

    cpress.

    givn,t.(ed.)1983.topiccontinuityindiscourse:aquantitative

    cross-linguisticstudy.amsterdam:johnbenjaminspublishingcompany.

    hatch,e.1992.discourseandlanguageeducation.campidge:campidgeuniversitypress.

    hofmann,t.1989.paragraphsandanaphora.journalofpragmatics13.

    longacre,r.1983.thegrammarofdiscourse.newyork:plenumpress.

    lehrer,a.1989.rememberingandrepresentingprose:quotedspeechasadatasource.discour

    seprocesses12.

    mann,w.&thompson,s.(eds.)1992.discoursedescription:diverselinguisticanalysisofafu

    nd-raisingtext.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benjaminspublishingcompany.

    mccarthy,m.1991.discourseanalysisforlanguageteachers.campidge:campidgeuniversity

    press.

    mccarthy,m.&carter,r.1994.languageasdiscourse:perspectivesforlanguageteaching.ne

    wyork:longmanpublishingcompany.

    pomerantz,a.(ed.)1993.newdirectionsinconversationanalysis.textvol.2.

    schiffrin,d.1981.tensevariationinnarrative.language57.vandijk,t.(ed.)1985.handbo

    okofdiscourseanalysis.london:academicpress.

    附言:本文曾在94年10月下旬于洛阳召开的“全国第3届话语分析研讨会”上宣读,任绍曾、朱永生

    、周忠杰、严辰松等先生提供了许多新的信息和建议,特此致谢!

    --作者

    收稿日期:1994年9月27日;

    本刊修订稿,1994年11月5日

    通讯地址:100732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话语分析二十年:费尔克拉夫话语分析》由(三晋范文网)整理提供,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Copyright © 2023 三晋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京ICP备140017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