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范文大全 | 常用申请书 | 党团范文 | 讲话发言 | 作文大全 | 报告叙述 | 合同范文 | 党建教育 | 入党材料 | 心得体会 |
三晋范文网
  • 入党申请书
  • 入党誓词
  • 入党自传
  • 入党转正申请书
  • 入党介绍人意见
  • 入党志愿书
  • 入团申请书
  • 入团志愿书
  • 少先队入队申请书
  • 思想汇报
  • 您的位置:三晋范文网 > 党团范文 > 入党自传 > 正文 2019-11-06 07:38:40

    白居易的词断桥残雪_断桥残雪词

    拼音

    qiántánghúchūnxíng

    钱塘湖春行

    原文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作者

    白居易(772~846),汉族,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人,是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他的诗在中国、日本和朝鲜等国有广泛影响,是“新乐府运动”的领袖。

    白居易祖籍山西太原,其曾祖父迁居下邽(音guī)(今陕西渭南北),其祖父白湟又迁居河南新郑。

    唐代宗大历七年正月二十(公元772年2月28日),白居易在新郑城西的东郭宅村(今东郭寺)降生了。

    白居易晚年长期居住在洛阳香山,号“香山居士”。

    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白居易去世于洛阳,葬于洛阳香山,享年75岁。

    他去世后,唐宣宗李忱写诗悼念他说:“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白居易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

    元和时曾任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因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晚年好佛。

    他一生作诗很多,以讽喻诗为最有名,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

    叙事诗中《琵琶行》、《长恨歌》等极为有名。

    邓肖达曾说:“正是因为白乐天的诗老妪能解,才确立了他的诗在人民心中的地位。”

    白居易的诗在当时流传广泛,上自宫廷,下至民间,处处皆是,其声名还远播新疆和朝鲜、日本。

    白诗对后世文学影响巨大,晚唐皮日休,南宋陆游及清代吴伟业、黄遵宪等,都受到白居易的诗的启示。

    白居易的诗歌在日本的影响最大,他是日本最喜欢的唐代诗人,在日本的古典小说中常常可以见到引用他的诗文,可以说在日本人的心中白居易才是中国唐代诗歌的风云人物。

    晚年与刘禹锡友善,称刘白,提倡歌诗发挥美刺讽喻作用。

    其词极有特色,以分格明丽见长,为后世词人所推崇。

    注释

    选自《白氏长庆集》。

    钱塘湖,即杭州西湖。

    1、孤山寺:南朝陈文帝天嘉(560~566)初年建,名承福,宋时改名广化。

    孤山:位于西湖的北部,坐落在后湖与外湖之间,孤峰耸立,景色秀丽,为湖山登临胜地。

    2、贾亭:即贾公亭。

    唐贞元(公元785~804年)中,贾全出任杭州刺史,于钱塘潮建亭,人称“贾亭”或“贾公亭”。

    该亭至唐代末年。

    3、水面初平: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平了湖岸。

    初:副词,刚刚。

    云脚低;指云层低垂,看上去同湖面连成一片。

    点明春游起点和途径之处,着力描绘湖面景色。

    4、早莺:初春时早来的黄莺。

    莺:黄鹂,鸣声婉转动听。

    争暖树:争着飞到向阳的树枝上去。

    暖树:指向阳的树木。

    新燕:刚从南方飞回来的燕子。

    啄:衔取。

    燕子衔泥筑巢。

    春行仰观所见,莺歌燕舞,生机动人。

    侧重禽鸟。

    5、乱花:各种颜色的野花。

    渐:副词,渐渐的。

    欲:副词,将要,就要。

    迷人眼:使人眼花缭乱。

    浅草:刚刚长出地面,还不太高的春草。

    才能:刚够上。

    没:遮没,盖没。

    春行俯察所见,花繁草嫩,春意盎然。

    侧重花草。

    6、行不足:百游不厌。

    阴:同“荫”。

    白沙堤:即今白堤,又称沙堤、断桥堤,在西湖东畔,唐朝以前已有。

    自居易在任杭州刺史时所筑白堤在钱塘门外,是另一条。

    诗人由北而西而南而东,环湖一周,诗则以湖东绿杨白堤结束,以“最爱”直抒深情。

    7、暖树:向阳的树.

    译文

    钱塘湖春行

    行走在西湖边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在筑巢。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繁茂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游览不够,就再去看那绿色杨柳下迷人的白沙堤。

    赏析

    对偶

    《钱塘湖春行》生动地描绘了诗人早春漫步西湖所见的明媚风光,是一首唱给春日良辰和西湖美景的赞歌。

    诗的首联紧扣题目总写湖水。

    前一句点出钱塘湖的方位和四周“楼观参差”景象,两个地名连用,又给读者以动感,说明诗人是在一边走,一边观赏。

    后一句正面写湖光水色:春水初涨,水面与堤岸齐平,空中舒卷的白云和湖面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正是典型的江南春湖的水态天容。

    颔联写仰视所见禽鸟。

    莺在歌,燕在舞,显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机。

    黄莺和燕子都是春天的使者,黄莺用它婉转流利的歌喉向人间传播春回大地的喜讯;燕子穿花贴水,衔泥筑巢,又启迪人们开始春日的劳作。

    “几处”二字,勾画出莺歌的此呼彼应和诗人左右寻声的情态。

    “谁家”二字的疑问,又表现出诗人细腻的心理活动,并使读者由此产生丰富的联想。

    颈联写俯察所见花草。

    因为是早春,还未到百花盛开季节,所以能见到的尚不是姹紫嫣红开遍,而是东一团,西一簇,用一个“乱”字来形容。

    而春草也还没有长得丰茂,仅只有没过马蹄那么长,所以用一个“浅”字来形容。

    这一联中的“渐欲”和“才能”又是诗人观察、欣赏的感受和判断,这就使客观的自然景物化为带有诗人主观感情色彩的眼中景物,使读者受到感染。

    这两联细致地描绘了西湖春行所见景物,以“早”“新”“争”“啄”表现莺燕新来的动态;以“乱”“浅”“渐欲”“才能”,状写花草向荣的趋势。

    这就准确而生动地把诗人边行边赏的早春气象透露出来,给人以清新之感。

    前代诗人谢灵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二句之所以妙绝古今,受到激赏,正是由于他写出了季节更换时这种乍见的喜悦。

    《钱塘湖春行》以上两联在意境上颇与之相类,只是白诗铺展得更开些。

    尾联略写诗人最爱的湖东沙堤。

    白堤中贯钱塘湖,在湖东一带,可以总揽全湖之胜。

    只见绿杨荫里,平坦而修长的白沙堤静卧碧波之中,堤上骑马游春的人来往如织,尽情享受春日美景。

    诗人置身其间,饱览湖光山色之美,心旷而神怡。

    以“行不足”说明自然景物美不胜收,诗人也余兴未阑,集中饱满的感受给读者无尽的回味。

    中国历史上,在天堂杭州当剌史的可以说是不乏名人,不过,最有名的要算是唐朝和宋朝的两位大文豪白居易和苏东坡了。

    他们不但在杭州任上留下了叫后人缅怀的政绩,而且也流传下来许多描写杭州及其西湖美景的诗词文章与传闻轶事,所以又有人们称他们为“风流太守”。

    白居易的七律《钱塘湖春行》就是为人们所熟知的一篇,这首诗不但描绘了西湖旖旎骀荡的春光,以及世间万物在春色的沐浴下的勃勃生机,而且将诗人本身陶醉在这良辰美景中的心态和盘托出,使人在欣赏了西湖的醉人风光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深深地被作者那对春天、对生命的满腔热情所感染和打动了。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诗歌的第一句是地点,第二句是远景。

    孤山坐落在西湖的后湖与外湖之间,峰峦叠翠,上有孤山寺,登山观景,美不胜收。

    贾亭,又叫贾公亭,据《唐语林》卷六载,贞元中,贾全任杭州剌史时,曾在西湖造亭,杭人称其为贾公亭,未五六十年后废。

    贞元是唐德宗的年号,从公元780年到805年。

    白居易写此诗时,其亭尚在,也算是西湖的一处名胜。

    白居易一开始来到了孤山寺的北面,贾公亭的西畔,放眼望去,只见春水荡漾,云幕低垂,湖光山色,尽收眼底。

    “初平”所表达的是白居易对春日里西湖的一种特有的感受。

    由于连绵不断的春雨,使得如今的湖面看上去比起冬日来上升了不少,似乎眼看着就要与视线持平了,这种水面与视线持平的感觉只有人面对广大的水域才可能有的感觉,也是一个对西湖有着深刻了解和喜爱的人才能写出的感受。

    此刻,脚下平静的水面与天上低垂的云幕构成了一副宁静的水墨西湖图,而正当诗人默默地观赏西湖那静如处子的神韵时,耳边却传来了阵阵清脆的鸟鸣声,打破了他的沉思,于是他把视线从水云交界处收了回来,从而发现了自己实际上是早已置身于一个春意盎然的美好世界中了。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这四句是白居易此诗的核心部分,也就是最为抢眼的句子,同时也是白诗描写春光特别是描写西湖春光的点睛之笔。

    几处,是好几处,甚至也可以是多处的意思。

    用“早”来形容黄莺,体现了白居易对这些充满生机的小生命的由衷的喜爱:树上的黄莺一大早就忙着抢占最先见到阳光的“暖树”,生怕一会儿就会赶不上了。

    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

    而不知是谁家檐下的燕子,此时也正忙个不停地衔泥做窝,用一个“啄”字,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

    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

    黄莺是公认的春天歌唱家,听着她们那婉转的歌喉,使人感到春天的妩媚;燕子是候鸟,她们随着春天一起回到了家乡,忙着重建家园,迎接崭新的生活,看着她们飞进飞出地搭窝,使人们倍加感到生命的美好。

    在对天空中的小鸟进行了形象的拟人化描写之后,白居易又把视线转向了脚下的植被,“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这也是一联极富情感色彩与生命活力的景物描写,充分显示了白居易对描写对象的细致观察以及准确把握其特征的能力。

    花而言其乱,乃至要乱得迷了赏花人的目光,在旁人的诗句中,很少有这种写法,而这种独到的感受,却正是白居易在欣赏西湖景色时切身的体验,五颜六色的鲜花,漫山野地开放,在湖光山色的映衬下,千姿百态,争奇斗艳,使得白居易简直不知把视线投向哪里才好,也无从分辨出个高下优劣来,只觉得眼也花了,神也迷了,真是美不胜收,应接不暇呀。

    “乱花渐欲迷人眼”一句是驻足细看,而“浅草才能没马蹄”,则已经是骑马踏青了,在绿草如茵、繁花似锦的西子湖畔,与二三友人,信马由缰,自由自在地游山逛景,该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情呀,马儿似乎也体会到了背上主人那轻松闲逸的兴致,便不紧不慢地,踩着那青青的草地,踏上那长长的白堤。

    诗人在指点湖山、流连光景的不经意间,偶然瞥到了,马蹄在草地上亦起亦落、时隐时现的情景,觉得分外有趣,忍不住将其写入了诗中,没想到就是这随意的一笔,却为全诗增添了多少活泼情趣和雅致闲情。

    著名美学家别林斯基曾说过,“无论在哪一种情况下,美都是从灵魂深处发出的,因为大自然的景象是不可能绝对的美,这美隐藏在创造或者观察它们的那个人的灵魂里。

    ”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恰恰说明了这一美学欣赏真理。

    因为西湖的景色再美,也会有不尽人意之处,但是在白居易的眼中,它无疑是天下最美的景致,因为他不但善于观察,而且更善于发现和体验。

    我们现在每每有逛景不如听景的体会,或是听朋友介绍,或是在影视风光片中,听说和看到名胜山水美不胜收,心中不由得生起无限向往之情,可是往往一旦身临其境,面对真山真水,却反而觉得远没有预期的那样动人美丽。

    这就是因为我们不能带着一种发现欣赏的眼光去看待自然山水,而是带着一种先入为主的过高的甚至是带有几分挑剔的眼光去游山玩水的原因呀。

    试想古往今来,西湖向人们展示了多少次美妙的春光?而又有多少人见证了西子湖的春色?可是到头来,我们仍然只能吟诵几位大诗家不多的几首作品,莫不是西湖只有等到像苏东坡这样的大文豪光临的时候,才像孔雀开屏般地展现她那惊人的美艳?西湖的鸟儿,只有到了大诗人白居易面前,才“争暖树”、“啄春泥”不成?其实不论何时何地,西湖都是最美的,我们不是也知道这样的名句吗:“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白居易就是因为有着这样一副难得的美学家的欣赏眼光,才能在无数西湖的游客中,独具慧眼地发现它的动人之处,才能真正享受到大自然赐予人类的这一人间天堂。

    白居易并没有看到很多的“早莺”和“新燕”,只有“几处”、只见“谁家”而已,要是我们,说不定还会因为没有到“处处”闻莺、“家家”有燕的时节,而感到遗憾,心想要是再晚来十天半个月就好了。

    可是白居易却不这样认为,少有少的好处,正因为少,才是“早莺”,才是“新燕”,才有一种感知春天到来的喜悦,如果诗人没有一种年轻的心态和热爱生命与春天的胸怀,恐怕就不会被这为数不多的报春者所打动,所陶醉,而欣然写下这动人的诗篇了。

    也正因为如此,他才能闻花花香,见草草美,为四处点缀的各色野花而心乱神迷,为没过马蹄的草地而唏嘘感叹了。

    仔细想一想,没过马蹄的草地其实是最平常不过的了,观赏这样的草坪根本用不着在春天赶到西子湖畔,在我们的街头绿地就可以了,不过,横在我们与草坪之间的恐怕有一块醒目的标牌:“请勿践踏草地”,于是,一切与自然的拉近,也就在刹那间,变成了一句严肃的警告,而今天都市里的人们对自然景观而非人造景观的漠视或无动于衷也就情有可原了。

    不过,白居易是幸运的,因为他有一双发现美、发现春天的眼睛,所以他会在西湖美景中,不能自已,乃至流连忘返:“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白沙堤,即白堤,又称沙堤或断桥堤,西湖三面环山,白堤中贯,在湖东一带,总揽全湖之胜。

    而白居易任杭州剌史时,也确曾修堤蓄水,灌溉民田,不过其堤在钱塘门之北,可是后人多误以白堤为白氏所修之堤了。

    这首诗就像一篇短小精悍的游记,从孤山、贾亭开始,到湖东、白堤止,一路上,在湖青山绿那美如天堂的景色中,饱览了莺歌燕舞,陶醉在鸟语花香,最后,才意犹未尽地沿着白沙堤,在杨柳的绿阴底下,一步三回头,恋恋不舍地离去了。

    耳畔还回响着由世间万物共同演奏的春天的赞歌,心中便不由自主地流泻出一首饱含着自然融合之趣的《钱塘湖春行》的优美诗歌来。

    事实上,白居易在这首诗中所表达的那种对于春天或美好事物的敏锐观察与体验,在许多古代诗人中都是非常常见的,唯其如此,他们才能像白居易一样,在春天刚刚来到人间时,就已经欣喜地发现,并为之感动不已,激起他们创作的欲望,写下动人的诗篇,留给后人以丰富的美学享受。

    像白居易那样,并不会因为只有几只黄莺在树上啼唱,只有几家房檐下燕子在搭窝而感到遗憾,反而会因此感觉到春天的脚步已经越来越近,而感到欣喜异常,从而写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新泥”这样动人的诗句的例子是很多的。

    前人说“乐天之诗,情致曲尽,入人肝脾,随物赋形,所在充满”,(王若虚《滹南诗话》)又说“乐天诗极清浅可爱,往往以眼前事为见得语,皆他人所未发”,(田雯《古欢堂集》)这首诗语言平易浅近,清新自然,用自描手法把精心选择的镜头写入诗中,形象活现,即景寓情,从生意盎然的早春湖光,体现出作者游湖时的喜悦心情,是当得起以上评语的。

    白居易这个名字很有寓意,当时白居易住在长安,“京师珠薪米桂,居大不易”而白居易起这个名字就是说他的才高八斗,可以白住在长安,也说明了他的骄傲。

    特点

    全诗结构严密,格律严谨,对仗工整,语言流畅,生动自然,语气平易,体现了通俗流畅的特点。

    诗人从总体上着眼描绘了湖上蓬蓬勃勃的春意,并善于在行进途中展开了景物描写,选取了典型与分类排列相结合:中间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见春色的景物,动物与植物选择组合,独具匠心。

    还善于把握景物特征,运用最具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描绘和渲染。

    [编辑本段]结构

    首联从大处落笔,写孤山寺所见之景。

    第一句是地点,第二句是远景。

    “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

    “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勾出了早春的轮廓。

    脚下平静的水面与天上低垂的云幕构成了一副宁静的水墨西湖图。

    全诗结构严密,格律严谨,对仗工整,语言流畅,生动自然,语气平易,体现了通俗流畅的特点。

    诗人从总体上着眼描绘了湖上蓬蓬勃勃的春意,并善于在行进途中展开景物描写,选取了典型与分类排列相结合:中间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见春色的景物,动物与植物选择组合,独具匠心。

    还善于把握景物特征,运用最具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描绘和渲染。

    艺术特点:寄情于景。

    全诗注重描绘早春景色,把感情寄托在景色中。

    [编辑本段]题解

    [编辑本段]扩展

    云脚

    “脚”的本义指人和动物行走的器官。

    又可指器物的支撑,如椅脚、桌脚。

    还可指器物的下端,如山脚、墙脚。

    又可指残余的滓末,(现代汉语中有“下脚料”之类的词语)由此引申为末端。

    如日脚、雨脚,杜甫《羌村三首》:“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本诗“水面初平云脚低”中的“云脚”,指云层的最低处。

    “初”在古汉语里用作副词,常用来表示时间。

    常指动作行为的第一次或发生后最初的那段时间。

    1.常用在动词前,有时用在形容词前,可译为“开始”“乍”,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jì)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本诗“水面初平云脚低”。

    (初:乍)

    2.用在动词前,表示事情是头一回这样做。

    如《公羊传》宣公十五年“初税亩”。

    3.用在句子(或短语)开头,表示对往事的追溯。

    如《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初,亮自表后主”。

    4.表示“从来”“素来”一类意思。

    如《汉书·盖勋传》:“群臣初无是言也”。

    (初:素来,从来。

    )

    “渐”在古汉语里常用作副词,意思是“逐渐”,表示情况的逐渐变化或程度的逐渐加深。

    可译为“逐渐”“越来越”“渐渐”。

    本诗“乱花渐欲迷人眼”即用此义。

    “渐”在诗中表达效果:逐渐表明是早春时节。

    “渐”用作动词时有“加剧”“疏导”“沾湿”等许多义项。

    如《书·顾命》:“王曰:呜呼,疾大渐,惟几。

    ”(渐:加剧。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禹之功大矣,渐九川,定九州。

    ”(渐:疏导。

    )《诗·卫风·氓》:“淇水汤汤(shāngshāng),渐车帷裳。

    ”(渐:沾湿。

    )

    “孤山寺北贾亭西”。

    孤山在后湖与外湖之间,峰峦耸立,上有孤山寺,是湖中登览胜地,也是全湖一个特出的标志。

    贾亭在当时也是西湖名胜。

    有了第一句的叙述,这第二句的“水面”,自然指的是西湖湖面了。

    秋冬水落,春水新涨,在水色天光的混茫中,太空里舒卷起重重叠叠的白云,和湖面上荡漾的波澜连成了一片,故曰“云脚低”。

    “水面初平云脚低”一句,勾勒出湖上早春的轮廓。

    接下两句,从莺莺燕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莺是歌手,它歌唱着江南的旖旎春光;燕是候鸟,春天又从北国飞来。

    它们富于季节的敏感,成为春天的象征。

    在这里,诗人对周遭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而他的用笔,则是细致入微的。

    说“几处”,可见不是“处处”;说“谁家”,可见不是“家家”。

    因为这还是初春季节。

    这样,“早莺”的“早”和“新燕”的“新”就在意义上互相生发,把两者联成一幅完整的画面。

    因为是“早莺”,所以抢着向阳的暖树,来试它滴溜的歌喉;因为是“新燕”,所以当它啄泥衔草,营建新巢的时候,就会引起人们一种乍见的喜悦。

    谢灵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二句之所以妙绝古今,为人传诵,正由于他写出了季节更换时这种乍见的喜悦。

    这诗在意境上颇与之相类似。

    诗的前四句写湖上春光,范围上宽广的,它从“孤山”一句生发出来;后四句专写“湖东”景色,归结到“白沙堤”。

    前面先点明环境,然后写景;后面先写景,然后点明环境。

    诗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终,从点到面,又由面回到点,中间的转换,不见痕迹。

    结构之妙,诚如薛雪所指出:乐天诗“章法变化,条理井然”(《一瓢诗话》)。

    这种“章法”上的“变化”,往往寓诸浑成的笔意之中;倘不细心体察,是难以看出它的“条理”的。

    “乱花”“浅草”一联,写的虽也是一般春景,然而它和“白沙堤”却有紧密的联系:春天,西湖哪儿都是绿毯般的嫩草;可是这平坦修长的白沙堤,游人来往最为频繁。

    唐时,西湖上骑马游春的风俗极盛,连歌姬舞妓也都喜爱骑马。

    诗用“没马蹄”来形容这嫩绿的浅草,正是眼前现成景色。

    “初平”、“几处”、“谁家”、“渐欲”、“才能”这些词语的运用,在全诗写景句中贯串成一条线索,把早春的西湖点染成半面轻匀的钱塘苏小小。

    可是这蓬蓬勃勃的春意,正在急剧发展之中。

    从“乱花渐欲迷人眼”这一联里,透露出另一个消息:很快地就会姹紫嫣红开遍,湖上镜台里即将出现浓妆艳抹的西施。

    方东树说这诗“象中有兴,有人在,不比死句。

    ”(《续昭昧詹言》)这是一首写景诗,它的妙处,不在于穷形尽象的工致刻画,而在于即景寓情,写出了融和骀宕的春意,写出了自然之美所给予诗人的集中而饱满的感受。

    所谓“象中有兴,有人在”;所谓“随物赋形,所在充满”(王若虚《滹南诗话》),是应该从这个意义去理解的。

    描写动物迎春的诗句: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钱塘湖

    钱塘湖,即西湖。

    杭州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杭州湾西端,钱塘江下游,京杭大运河南端,是长江三角洲重要中心城市和中国东南部交通枢纽。

    杭州市区中心地理坐标为北纬30度16分、东经120度12分。

    杭州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温和湿润,光照充足,雨量充沛。

    年平均气温16.2℃,夏季平均气温28.6℃,冬季平均气温3.8℃。

    无霜期230-260天。

    年平均降雨量1435毫米,平均相对湿度为76%。

    杭州市中心的西湖,南北长3.3公里,东西宽2.8公里,水面原面积5.66平方公里,包括湖中岛屿为6.3平方公理,湖岸周长15公理。

    水的平均深度在1.5米左右,最泞处有2.8米,最浅处不到1米。

    如今伴随着“西湖西进”扩大为6.5平方公里,基本达到了300年前西湖的面积。

    苏堤和白堤将湖面分成里湖、外湖、岳湖、西里湖和小南湖五个部分。

    西湖与钱塘江沟通后,每天引入钱塘江水约30万立方米,西湖水由原来的一年一换变成每月一换,透明度由原来的不足60厘米提升到120厘米。

    中国古代以西湖命名的湖有36个之多,其中以杭州西湖最著名,如单称西湖通常指的就是杭州西湖。

    西湖是一个历史悠久、世界著名的风景游览胜地,古迹遍布,山水秀丽,景色宜人。

    西湖处处有胜景,历史上除有"钱塘十景"、"西湖十八景"之外,最著名的是南宋定名的"西湖十景"和1985年评出的"新西湖十景"。

    在以西湖为中心的60平方公理的园林风景区内,分布着主在风景名胜40多处,重点文物古迹30多处。

    概括起来西湖风景主要以一湖、二峰、三泉、四寺、五山、六园、七洞、八墓、九溪、十景为胜。

    1982年西湖被确定为国家风景名胜区,1985年被评为"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

    西湖,是一首诗,一幅天然图画,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不论是多年居住在这里的人还是匆匆而过的旅人,无不为这天下无双的美景所倾倒。

    阳春三月,莺飞草长。

    苏白两堤,桃柳夹岸。

    两边是水波潋滟,游船点点,远处是山色空蒙,青黛含翠。

    此时走在堤上,你会被眼前的景色所惊叹,甚至心醉神驰,怀疑自己是否进入了世外仙境。

    而西湖的美景不仅春天独有,夏日里接天莲碧的荷花,秋夜中浸透月光的三潭,冬雪后疏影横斜的红梅,更有那烟柳笼纱中的莺啼,细雨迷蒙中的楼台------无论你在何时来,都会领略到不同寻常的风采。

    西湖十景形成于南宋时期,基本围绕西湖分布,有的就位于湖上。

    苏堤春晓、曲苑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柳浪闻莺、花港观鱼、雷峰夕照、双峰插云、南屏晚钟、三潭印月,西湖十景个擅其胜,组合在一起又能代表古代西湖胜景精华,所以无论杭州本地人还是外地客都津津乐道,先游为快。

    新西湖十景是一九八五年经过杭州市民及各地群众积极参与评选,并由专家评选委员会反复斟酌后确定的,它们是:云栖竹径、满陇桂雨、虎跑梦泉、龙井问茶、九溪烟树、吴山天风、阮墩环碧、黄龙吐翠、玉皇飞云、宝石流霞。

    其它景点还有保俶挺秀、长桥旧月、古塔多情、湖滨绿廊、花圃烂漫、金沙风情、九里云松、梅坞茶景、西山荟萃、太子野趣、植物王国、中山遗址、灵隐佛国、岳王墓庙。

    写作背景

    白居易是在长庆二年(公元822年)的七月被任命为杭州剌史的,而在宝历元年(公元825年)三月又出任了苏州剌史,所以这首《钱塘湖春行》应当写于长庆三、四年间的春天。

    白居易的词断桥残雪_断桥残雪词》由(三晋范文网)整理提供,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Copyright © 2023 三晋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京ICP备140017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