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范文大全 | 常用申请书 | 党团范文 | 讲话发言 | 作文大全 | 报告叙述 | 合同范文 | 党建教育 | 入党材料 | 心得体会 |
三晋范文网
  • 入党申请书
  • 入党誓词
  • 入党自传
  • 入党转正申请书
  • 入党介绍人意见
  • 入党志愿书
  • 入团申请书
  • 入团志愿书
  • 少先队入队申请书
  • 思想汇报
  • 您的位置:三晋范文网 > 党团范文 > 入党志愿书 > 正文 2019-11-17 07:35:22

    苏轼被贬黄州期间都有哪些人生的顿悟_黄州苏轼在哪里

    苏轼初到黄州,仍有用世之心,对贬逐则淡然处之,但是政治险恶如故,生活困顿与日俱增,一种天涯沦落的悲苦孤寂之感油然而生。

    最初寓居惠院时所作的《卜算子》中可以了解那是何种感受.“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人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可以看出,词人有着孤鸿的情态,孤鸿有着词人的心志。

    家人都不在身边,没有人过问他的生活,没有人理解他心中的痛苦,没有人给他一点点的安慰与关心,这是一种怎样的孤独?“拣尽寒枝不肯栖”就算环境再艰苦,就算人情再冷淡,这些都不足以磨灭心中的志向与抱负。

    虽然当时苏轼政治上极度沉沦,然而他很快就找到了排遣苦闷的精神武器,即早年已萌发的佛家思想。

    这时他的一批名作如《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临江仙•归临皋》、《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大都写得超旷,表现了苏轼一贯持有豪放通达的人生态度。

    苏轼的情绪是多变的。

    可这一年流露出的超旷之情却是相对稳定的。

    因此,这时作品中尽管交织着悲苦和旷达、出世和入世、消沉和豪迈的种种复杂情绪和态度,但这种超然物外,随缘自适的佛家思想仍是它的基调。

    然而,这并不说明苏轼已经成为佛教徒和道教徒,其高明之处在于好佛教但并不溺佛教。

    他追求的不是消极的一面,而是保持乐观的处世态度,保持对人生对事物的执著追求,这与当时他对儒家思想的坚持正好相辅相成。

    与此相联系,黄州时期的词作必然走向旷达、简远及至虚无。

    在内容上抒发贬谪时期复杂的人生感受,在其词中这种风格得到了充分的反映。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这首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

    它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

    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

    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

    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

    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

    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结拍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

    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纵观全词,一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在读者面前。

    在《临江仙•归临皋》中上片叙写于东坡豪饮后醉归临皋之景。

    前两句点明了词人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

    醉而复醒,醒而复醉,可见是一醉方休的畅饮了。

    “仿佛”二字,刻画出词人醉眼朦胧之态,真切传神。

    “家童”三句,是回到寓所门前驻足叩门的情事。

    词人虽连连敲门,然小童因等不及主人夜深归来,酣睡已久,鼾声如雷,于叩门声全然不觉。

    于是,词人索性不再敲门,当此万籁俱寂的深夜,转而拄杖临江,细听涛声。

    苏轼一向认为“高人无心无不可,得坎且止乘流浮”(《和蔡准郎中见邀游西湖三首》其二)。

    既然“执”(敲门)而不可得,随即便应转为“破”(倚杖听江声)。

    这一生活细节,是词人独特个性和旷达人生态度的又一次显现。

    元丰五年(1082)中秋苏轼在黄州赏月时作的《念奴娇•中秋》,上阕是中秋赏月引起的遐想:月中楼台亭阁晶莹壮丽,仙女们乘着鸾凤飞翔,月中山川如画,烟树历历在目,境界辽阔高洁。

    下阕写在月下起舞,禁不住想飞往月宫,在月宫尽情欢歌。

    作者当时贬官黄州,政治处境很不利,但作品的基调却是明朗的,表现了作者的开阔胸怀。

    词中描绘的美丽明净的月宫跟作者的现实处境形成鲜明对比,实际表现了他对理想生活的渴望。

    全词清旷飘逸,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几乎可与他的另一首中秋词《水调歌头》(明月见时有)媲美。

    但是《水调歌头》还表现了对“人间”的留恋,这首词却全是对“清凉国”的向往,这是同他的政治处境进一步恶化分不开的。

    还有一首词不能不提,因为它在词坛上是一个全新的突破。

    同样在黄州这个不太令人关注的小地方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词的上片咏赤壁,下片怀周瑜,最后一句以自身感慨作结。

    起笔高唱入云,江山、历史、人物齐涌出,以万古心胸引出怀古思绪。

    苏轼欣赏周瑜的少年功名、英气勃勃,用写战争来突出他的风采与才能,想想自己,不但功业未成,反而带罪黄州,不禁深感自愧。

    故曲怀古到伤己,自叹“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词中虽然兼有感奋和伤感,却掩盖不了那股豪放气派,表现了作者旷达超脱的一面。

    在这些词中,都包含着作者当时复杂而矛盾的人生感慨,其中包括了壮志未酬和超逸清空的精神境界。

    但因这一时期苏轼的佛家思想加深,因而在词作中形成了超脱旷达的风格。

    苏轼被贬黄州期间都有哪些人生的顿悟_黄州苏轼在哪里》由(三晋范文网)整理提供,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Copyright © 2023 三晋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京ICP备140017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