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范文大全 | 常用申请书 | 党团范文 | 讲话发言 | 作文大全 | 报告叙述 | 合同范文 | 党建教育 | 入党材料 | 心得体会 |
三晋范文网
  • 入党申请书
  • 入党誓词
  • 入党自传
  • 入党转正申请书
  • 入党介绍人意见
  • 入党志愿书
  • 入团申请书
  • 入团志愿书
  • 少先队入队申请书
  • 思想汇报
  • 您的位置:三晋范文网 > 党团范文 > 入党申请书 > 正文 2019-10-26 07:37:35

    有人知道什么是“雚菌”吗 一雚

    我国古代的医学、农学、食经和训诂学等古代文献中,都有关于“雚菌”的零星记载。

    但雚菌是何种菌类?雚菌之名由何而来?一直不为人所知,今人编纂的各种古汉语辞书和在注释古代文献时,皆付诸阙如。

    作者在整理古代文献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菌物学知识和野外考察,对雚菌的现代菌物名称进行了考订;同时还运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论证了雚菌之名的初始含义。

    一、文献梳理

    “雚菌”之名首见于《神农本草经》(以下简称《本经》):“雚菌,味咸,平。

    主心痛、温中,去长虫、白瘲、蛲虫,蛇螫毒,症瘕诸虫。

    一名雚芦,生池泽。

    ”[1](P107)《本经》是托名神农氏作品,为我国本草学之权舆。

    后世学者根据目录学及《本经》所出地名,推断该书的形成当在秦汉统一之后,而裒为全书则当在东汉之际。

    南朝梁陶弘景对《本经》的整理厥功甚伟,在《本经》的基础上,将苞综魏、晋诸名医“附经为说”的《名医别录》(以下简称《别录》)进行整理,并增辑为《本草经集注》(以下简称《集注》),成为《本经》最早的注释本。

    在《别录》和《集注》中,有关雚菌产地、生态、采集时间及药用价值方面的内容均有增益,以下引文中楷体即魏、晋诸名家“附经为说”增益的文字:“雚菌,味咸、甘,平。

    微温,有小毒。

    主心痛、温中,去长虫、白瘲、蛲虫,蛇螫毒,症瘕诸虫,疽蜗,去蚘虫、寸白,恶疮。

    一名雚芦。

    生东海池泽及渤海章武。

    八月采,阴干。

    ”[2](P249-250;364)《本经》、《别录》和《集注》均早已亡佚,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主要是清代学者孙星衍、顾观光等以及近人尚志钧等的辑复本,有关内容大都从宋代官修《经史证类大观本草》(简称《大观本草》)和《政和新修经史证类备用本草》(简称《政和本草》)中辑出。

    图一“白文”为《本经》原文,“黑文”即《别录》增补内容(本文引用时分别用宋体和楷体加以区别)。

    《集注》中陶弘景注文为:“出北来,此亦无有,形状似菌。

    云鹳屎所化生,一名鹳菌。

    单末之,猪肉臛和食,可以遣蛔虫。

    ”[3](卷10,草部下品之上)

    以上是汉魏六朝时代本草著作中有关雚菌的记载,在唐代以后本草文献中复有增益:唐官修《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的注文不但指出陶注有误,还比较准确地描述了雚菌的生态和形态:“雚菌,今出渤海芦苇泽中,碱卤地自然有此菌耳,亦非是鹳屎所化生也。

    其菌色白轻虚,表里相似,与众菌不同。

    ”[4](P272)五代蜀韩保升《蜀本草》则指出自然气候对雚菌消长的影响:“今出沧州,秋雨以时即有,天旱及霖即稀。

    日干者良。

    ”[4](P272)明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以下简称《纲目》)提出异说:《政和本草》注雚音桓,《纲目》谓应读若桓,“雚当作萑,乃芦苇之属,此菌生于其下,故名也。

    若雚音观,乃鸟名,与萑芦无关。

    ”故《纲目》亦称“萑菌”。

    [5](P1721-1722)]

    除本草著作外,其它文献中也有关于雚菌的记载。

    如汉元帝时黄门令(即宦官)史游著《急就篇》(又名《急就章》,唐颜师古注,收于《四部丛刊续编•经部》,商务印书馆缩印本,1936),是用韵语编成的蒙童识字课本,卷四中有“雷矢雚菌荩兔卢。

    ”雷矢即雷丸(Polyporusmylittae=Omphalialapidescens),荩兔卢即兔丝子(Cuscutachinensis),这三者都是传统药物。

    唐颜师古注云:“雚菌,亦名雚芦。

    生东海池泽及渤海章武,此雚芦之地所生菌也。

    旧云是鹳矢所化,故其为药毒烈,而去腹中痼病焉。

    ”颜的注文所据显然是《本经》和《别录》,又《尔雅•释草》(《四部丛刊•经部》,商务印书馆缩印本,1936)云:“淔灌,苬(或谓即“菌”异体字,引者注)芝。

    ”《尔雅》是我国最早解释词义的训诂著作,约成书于战国末年(前4世纪末),此言是以“菌芝”训“淔灌”。

    故清钱大昕《答问七》说:“问:淔灌是何草?曰:李登(三国魏人)《声类》以淔灌与苬芝为一物。

    ”对淔灌的训诂,后代的学者特别是清代学者有许多研究。

    如清郝懿行《尔雅义疏》(清咸丰六年[1856]刻本)说:“淔之言殖也,灌犹丛也。

    菌芝丛生而繁殖,因以为名。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武汉市古籍书店影印本,1983年):“淔灌者,兹贯之借字。

    蕈菌滋蔓丛生,故以为名。

    ”今人徐朝华《尔雅今注》亦从此说,皆以为淔灌之得名是由于菌类具有丛生的特性。

    孙星衍在《本经》复辑本中的按语中述提出:“《尔雅》云:‘淔灌,苬芝。

    ’《文选》注,引作菌。

    《声类》云:‘淔灌,苬芝也。

    ’疑即此灌菌。

    或一名淔,一名芝,未敢定之。

    ”意谓灌菌即雚菌,或者又称之为菌芝。

    综上所述,在我国古代,雚菌有雚芦、鹳菌、萑菌或灌菌等异名;雚菌多发生在秋季雨后,八月为盛产期,采后晒干入药;产地在东海,渤海章武和北来的池泽中;子实体白色,中空质地很轻,表里相同,形状明显地有别于其它菌类。

    且在前文所引《急就篇》这样一部通俗读物中也有雚菌,由此可知在汉代初年是一种很普通的菌类。

    但自晋代以后便已经逐渐不为人所知。

    如在唐代以后医籍中,除唐孙思邈《千金翼方》和唐王焘《外台秘要》等少数方书偶见录有雚菌的医方外,宋以后的方书即未见有这方面的记载。

    虽然在明代以后《纲目》等本草著作仍保留着雚菌的条目,其实早已名存实亡。

    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大约与自魏、晋以后的名称混乱以及对雚菌一名的本义缺乏正确的理解有关。

    二、名物考订

    雚菌是何种菌类,明代著名农学家徐光启《农政全书》的论述提供了重要启示:“北土有羊肚菜,生天池中,此苇根所为也。

    ”[6]羊肚菌为子囊菌,我国明、清时代文献如清袁枚《随园食单》、薜宝辰《素食说略》等烹饪典籍中均称之为羊肚菜,但此名见之于文献则以《纲目》为最早。

    我国拥有丰富的羊肚菌资源,据戴芳澜《中国真菌总汇》记载,国产羊肚菌属(Morchella)有8个种,加上近几年新记录和发现新种,共有18个种(变型)和1个未命名种,其中分布较广、经济价值较高和较为常见的是羊肚菌(M.esculenta)、粗腿羊肚菌(M.crassipes)和尖顶羊肚菌(M.conica)。

    羊肚菌的形态结构完全不同于常见的伞菌,菌盖呈椭园形、卵形或锥形,顶端钝圆或尖,有显著棱纹和凹陷的小坑,形如羊肚,故名;菌盖污白色、蛋壳色或浅褐色,菌柄通常白色;子实体内部中空,质脆,重量较轻。

    春、夏之交和秋季的雨后,多生于阔叶林稀疏林地、林缘空旷处、草场以及田边、水塘边的浅草丛中,粗柄羊肚菌还常见于潮湿地上及河流、湖泊沼泽地上,羊肚菌还有一个奇特的习性,常在火烧迹地、洪水冲积地大量发生(图二)。

    雚和萑,蒹和葭是两种不同的植物,雚之未秀者称蒹,萑之未秀者称葭,古代学者辩之甚明。

    雚,又称薍、蒹、菼,即荻。

    《汉书•货殖传》颜师古注:“雚,薍也。

    即今之荻也。

    ”《尔雅•释草》:“蒹,廉。

    ”郭璞注:“似萑而细,高数尺。

    ”又“菼,薍。

    ”郭璞注:“似苇而小,实中,江东呼为乌蓲。

    ”毛晋《毛诗陆疏广要》也指出“蒹小而中实。

    ”薍、菼、蒹,都是指没有出穗的荻。

    《说文》:“菼,雚之初生。

    一曰薍,一曰鵻。

    ”《说文》:“蒹,雚之未秀者。

    ”荻为禾本科多年生草本,芒属,学名Miscanthussacchariflorus,广泛分布干我国北部、中部,南到广东等地。

    生岸边湿地或山坡草地。

    萑,亦名葭,即芦苇。

    《尔雅》:“葭,芦。

    ”郭璞注:“苇也。

    ”其初生者称葭。

    《说文•释草》:“葭,苇之未秀者。

    ”孔颖达《正义》引李巡曰:“苇初生。

    ”并谓“初生为葭,长大为芦,成则名苇。

    ”郭璞注文并指出“苇中空而高大。

    ”芦苇为禾本科多年生草本,芦苇属,学名Phragmitescommunis,生于池沼、河岸及湖边等湿地,亦生于干旱河丘。

    常大片生长形成芦苇滩,或称之为芦苇荡(图三)。

    产地几乎遍布我国南北各地。

    在古代文献中常蒹葭并称,如《诗•秦风•蒹葭》广为传颂的名句“蒹葭苍苍”。

    对此,毛晋在《毛诗陆疏广要》说:“盖因其萌也同时,其秀也同时,其坚成也同时,又同产河洲江渚之间,故诗人往往并咏。

    ”古代学者在训诂经文时也时有误解,如薍、菼、蒹,亦有将其训为萑之未秀者。

    但雚、萑之为二物,古代学者大都没有异说。

    文献中的“渤海”,西汉置郡名,治所在浮阳县(今河北沧州市东南的旧沧州);“章武”,西汉置县名,治所在今河北黄骅县西南,属渤海郡。

    古之“东海”所指与今不同,大约相当今之黄海或兼指今东海北部,多用以指代黄河以北,大清河、海河以南的滨海地区。

    “北来”不详,或即古代的来州,治所在来宾县(今辽宁绥中县西南前卫);美国著名汉学家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谢弗的《唐代的外来文明》中,在提到雚菌的产地时,其英译本改“东海”为“满洲”,或即据此而来。

    我国古代以“天池”命名的湖泊甚多,但《农政全书》所说的“天池”,则并非专用地名,而是泛指大型湖泊。

    由此可以推知,《本经》所言雚菌产地,当在以今河北沧州为中心的北方沼泽地区的芦苇丛中,其地土质呈偏碱性。

    河北省中部的白洋淀是海河平原上最大湖泊,其地即在古沧州境内,盛产芦苇,据河北大学等单位近年调查,在白洋淀芦苇丛中就分布有羊肚菌,且以粗腿羊肚菌较常见。

    据此即可断定,《本经》所说之雚菌即今之羊肚菌。

    自古以来,羊肚菌就是食厨之珍,亦可入药。

    但羊肚菌孢子所含胶脑素对肝肾和中枢神经有毒害作用,烹调前应将孢子洗净,这和《集注》所说“有小毒”也相符如契。

    三、古义钩沉

    我国古代的本草学著作,同时又兼有博物学性质,早巳为国内外学者所公认。

    对于《本经》中的“五芝”,今人多泥于旧说,以为五芝是指五种颜色不同的灵芝或者还包括某些多孔菌类。

    其实古代语境中的“芝”,除包括灵芝在内的多孔菌之外,也包括各种伞菌。

    以菇菌入药,在我国其时甚早,20世纪70年代初,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五十二病方》中,就有以“柳蕈”治病的医方。

    然而在《本经》中所载药用菌类,除五芝而外,仅有茯苓、雷丸、猪苓,这就足以说明《本经》中的五芝,实际上包括了一些可以入药的伞菌。

    令人不解的是为何雚菌不归入五芝之内,而要将其单独列出?再联想到前文提到汉代供“童蒙识字之用”的启蒙读物《急就篇》,全书不过2016字,涉及范围包罗甚广,如果不是有特殊含义,也似乎很难以解释将雚菌列入其中的理由?

    张君在《神秘的节俗》“后记”中说:文化人类学“是一门综合性、科学性、实用性很强的的学科,很多被过去的研究者视为神秘莫解的问题,或肤浅地加以解释的问题,采用文化人类学的原理与方法便可迎刃而解、并且获得较具深度的认识。

    ”[7](P105-109,300)各个学科之间的高度交融与渗透,是当代科学发展的最为显著的特征。

    菌史研究中的诸多问题上,我们也应该适应当代学术发展的潮流,跨越学科之间的籓篱,运用文化人类学的原理和方法,来解决那些悬而未决的遗留。

    诚如前文所说,雚菌有鹳菌、灌菌等异名,而这些异名大都是对雚菌本义的误解所造成。

    如《集注》称雚菌为鹳菌,前人已指出其错误。

    鹳为大型涉禽,有多种,在我国北方繁殖的主要是白鹳,学名Ciconiaboyciana。

    白鹳虽然生活在沼泽地的芦苇丛中,但雚菌绝非鹳屎所化生,或言雚菌有小毒,也就不会与鹳屎有关。

    雚菌亦不得称之为萑菌,萑与雚虽同为芦苇之属,但雚与萑是两种不同的湿地生物。

    以雚菌为萑菌,完全是出于李时珍的杜撰,且此名在古代文献中仅见于《纲目》。

    若以雚菌为萑菌,则掩盖了雚菌命名的本义。

    汉人以雚菌出于雚芦之地而得名,实则似是而非。

    若采用文化人类学方法进行考察,则不难发现雚菌之名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古代风俗,而它的本名应该是《尔雅》所言之“淔灌”或“灌菌”。

    据早期文献记载,在世界各民族中许多与菌类有关的传说,都或多或少与古代的生殖崇拜有关。

    原始人类的生殖崇拜是一种普遍的历史现象,选择某些动物、植物或菌物用以象征男根和女阴,制作男根或女阴的象征物,或运用多种文化手段描摹和表现男女交媾的情景,实行生殖崇拜,是原始人类的一种共同思维方式和普遍的祭祀礼仪。

    在黑格尔《美学》和希罗多德《历史》和赵国华《生殖崇拜文化论》等著作中都提到印度、埃及、叙利亚以及我国少数民族中的这种习俗。

    [8](P323-325)

    在古代,印度人将男根称为“林迦”(Linga),而林迦同时又用指作为男根象征的圆柱状立石,也是湿婆神阴茎的象征。

    直到今天,作为湿婆神男根象征物的林迦,仍然受到朝圣者的崇拜。

    在克什米尔地区,经常可看到前往阿玛那特(Armanath)洞穴中去瞻仰林迦的朝圣者,洞中立着一根类似男根的巨大钟乳石。

    根据中世纪高棉王国的历史文献,印度教流行时期的吴歌城,城中心竖立的圣物便是湿婆神的男根。

    我国北方出土过许多被称为“陶祖”的古代遗物;在台湾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也分布着很多象征男根的石柱(图四)。

    在东西方民族中,将某些菇菌作为性崇拜物的现象也普遍存在,德国民俗学家克罗迪雅•米勒—艾贝林和克里斯钦•瑞奇所著《春药》中,有一首描述古代印度秘仪瑜伽的诗:“万世之初,智慧之树为菇菌/生殖女神为蛇,蛇围绕着菇菌/于是菇菌成了阴茎,蛇让阴茎动了情,一时阴茎成了神/瑜伽的力量在女神的荣光中开花/于是银河、就像接受朝日洗礼、花瓣繁盛的莲花一般,发散出闪烁的光芒。

    ”[9](P23-26)这是以菇作为湿婆神阴茎的象征。

    约翰•阿列格罗(JohnM.Allegro)在《圣菇的神秘仪式》中,对古代印度的苏摩祭提出如下看法:“过去,菇类充满了性的隐喻。

    菇类的形状酷似男子的阴茎,古代人将其视为丰饶之神的显相。

    菇类为‘神之子’,其汁便为神的精液,菇即为神在这个世界上的实相。

    菇类是神的礼物,为我们打开通往天国的道路。

    神为了要亲自指点通往它的道路,现身成为肉块,而那便是菇类。

    ”[9](P23-26)日本民俗学家铃木繁在《性神考》中介绍日本的民俗传承时说,作为男根的象征之物很多,其中也有菇类,在供奉男性性神的神社里,都能看到这种代表男性性神的象征物。

    如著名的伊势神宫分殿—伊势皇太神宫当中有一根“御柱”,就是阴茎的象征。

    如果女子手中拿着蘑菇或在蘑菇形陶瓷瓶中放着糖果、甜点,或者是一件妇女背着硕大蘑菇的工艺制品,都具有这种耐人寻味的隐喻。

    [10](P259-261)白鬼笔是一种可作为羊肚菌代用品的食用菌,拉丁学名为Phallusimpudicus,其属名Phallus来源于希腊文“phallos”,意为“阴茎”;种加名impudicus,意为“淫荡”。

    按照拉丁文原意又可译为“淫荡之物”,有人译为‘淫鬼笔’。

    在西方国家,白鬼笔的名声都不太好,英文名StinkingPolecat(妓女),意为“淫鬼笔”;法文名SatyrePuant,意为“无耻的色鬼”,这一名称来源于古希腊林神剧,本于欧洲古代的一种宗教习俗,原意是指宗教行列中持以巡行的木棒,隐喻男子的阴茎(图五)。

    除鬼笔菌之外,与之相类似的还有羊肚菌,在早期的分类学中,羊肚菌就被放在Phallus属,如羊肚菌的早期拉丁学名就称为Phallusesculentus。

    在德国人汉斯•比德曼《世界文化象征辞典》(1999)和德国民俗学家玛莉安娜•波伊谢特《植物的象征》(1995)等民俗学著作中,都特别强调,由于“羊肚菌外形近似男性生殖器,故人们把它们与性能力和繁殖联系在一起。

    ”非常有趣的是,长期以来,在欧洲某些地区,常常把白鬼笔也作为羊肚菌看待,如法语中的faussemorille为“假羊肚菌”,德语中的Stinkmorchel为“臭羊肚菌”,大约与它们的形状都能使人联想到男性的生殖器官有关。

    欧洲人将菇类作为男根的象征物,它的深层含意还体现在某些西方语言的成语中,如英语成语“Growuplikemushroom”,德语成语“WiePilzeausderErdewachsen”,均相当于我国成语中的“雨后春笋”,意为“雨后蘑菇”,是丰饶的意象。

    由此可见,在东西方民族的历史中,以菇菌为对象的生殖崇拜,便具有促进生殖力繁盛、人口蕃殖的文化内涵。

    《本经》中的“雚菌”,其本文应该是“灌菌”,“淔灌”可能是其俗名,而且在古代“雚”与“灌”可以相通假,但称之为灌菌或淔灌,则能更好地体现这一名称的深层文化内涵,它与我国古代的生殖崇拜有关。

    《礼记•月令》:仲春之月,“是月也,玄鸟至。

    至之日,以大牢祠于高禖。

    ”因祭祀的场所在郊外,故又称“郊禖”。

    古代设有“媒官”,“变媒为禖,神之也,”乃文饰之辞(《礼记•月令》郑玄注)。

    高禖是在天子和后妃的参加下,由巫师代表神媒(禖)举行的求子仪式,也是四方青年男女在郊外纵情欢乐、自由交合的春嬉性的狂欢节。

    《吕氏春秋•仲春纪》高诱注引《周礼•媒氏》说:“以仲春之月,合男女,于时也,奔者不禁。

    ”因祭其神于郊,谓之郊谋。

    “合男女”就是令男女婚配,周朝礼制,其婚配由媒氏掌管,但在一年一度的高禖祀时,对男女自择婚配,则给予特殊的法律保护,这就是所谓“奔者不禁”,使之不受普通礼法的约束,这实际上是一种鼓励生育的政策。

    西周至战国间,婚姻形态已趋于较稳定的对偶婚、个体婚,设媒官严饬礼教之防。

    在祭高禖等宗教仪式活动日松弛禁令,充许自由择偶交合,这是人类由原始群婚、亚血缘婚向对偶婚、个体婚转化过程中的变型遗存,而它的存在则又与统治者促进本民族蕃衍生息的人口政策有关。

    在先秦时期愈演愈烈的兼并战争中,人口增殖对充盈国力,发展农业,补充兵源和开拓疆土都具有重要意义。

    这种在宗教仪式神秘面纱掩饰下的生殖崇拜,当时各地都存在,只是称谓有所不同,“燕之有祖,当齐之社稷,宋之有桑林,楚之有云梦也。

    此男女之属而观也。

    ”(《墨子•明鬼》)。

    在楚国,这种“云梦”之会又称“高唐”,所供祀的亦即“高唐神女”或称“巫山神女”,也就是楚人先妣和高禖神,故闻一多说:“高禖这祀典,确乎是十足的代表着那以生殖机能为宗教的原始时代的一种礼俗。

    ”[11](P336-342)[12](P207-209)[13]

    先秦祀社和祀高唐时常以女巫扮演神尸,并伴有模拟或实施交媾的行为,观者如堵,青年男女则在祀社结束后分散择偶野合(图六)。

    因而高唐祀可以说是一个开放的节日,《老子》第二十章用“众人熙熙,如享大牢,如登春台”来形容云梦之会的盛大、欢腾景象。

    《墨子•明鬼》所说的“属而观”,就是聚集在一起观看灌尸表演。

    古汉语“属”有成群结伴之意,“观”是先秦时期含有交媾意味的隐语,其本字作“灌”,原本是古代祭祀时奠酒献神的一种仪式,《礼记•明堂位》:“季夏六月,以禘礼祀周公于大庙……灌用玉瓒大圭。

    ”郑玄注:“灌,酌郁尊以献也。

    ”古人以天为阳,以地为阴。

    周人先求于阴,因此在祭祀开始时先行灌礼,先秦时亦借以用浇注酒浆来暗寓交媾。

    在‘雚’字族的语义场中,如“讙”、“驩”、“劝”等均与“欢(欢)”相通;“鹳”为水鸟,“鹳鸣”被隐喻为思妇的声音;“爟”为祭祀中举火,可引申为炽烈;“弓雚”为有曲线的容器,可引申为受纳。

    《尔雅•释草》“淔灌苬芝”的句读应作“淔,灌;苬芝。

    ”是以灌释淔,以茵芝训淔、灌。

    谓淔即灌,灌即苬芝。

    《说文通训定声》指出,《说文》中的“淔水”就是灌水;淔又可与“殖”相通。

    因此,“灌”可引伸为欢悦、交媾的隐语。

    灌、观同音,引申之,“观”也就成了一种特殊的隐语(斯维至,1985)。

    〔19〕因此之故,男女求欢用“观”作隐语,参加社祭也用涵有暧昧意义的“观”作动词。

    如《论语•八佾》记孔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由灌或观而联想到交媾的性器官,这种联想是上古生殖文化中很普遍的现象。

    羊肚菌的形状可使人联想到男根,因而被称之为?菌或灌菌。

    这种隐喻直到明代仍流传于民间,如《金瓶梅》第五十三回“潘金莲花园看莫菇”,莫菇即蘑菇,所谓“大头蘑菇”便是男根的隐语。

    将羊肚菌作为男根的象征,在东西方文化中都有很长久的历史。

    在上古时代,原本称之为“淔”、“灌”或“灌菌”。

    相传《尔雅》为周公所作,以“释古今之异言,通方俗之殊语。

    ”据郭沫若对器铭和楚简考证,确认周代曾有过规范语言的事功。

    这时间大约是在营建洛邑(一作雒邑,在今河南洛阳市东北)之后,政局稳定,“四方民大和会”之时,乃着手制作礼乐。

    礼乐是宗周国家制度,“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其中就包括语言文字规范的法度。

    东汉刘熙《释名》称《尔雅》的主旨是以雅训俗,所谓雅言就是以秦晋一带的方言为规范化语言(陈士瑜《中馗菌考》,待刊稿)。

    “淔”、“灌”都是方言,“菌芝”为雅言,以菌芝训淔灌就是以雅训俗。

    出现在《尔雅》中的菌名除“淔灌”之外,还有“出隧”、“蘧疏”等,在周代以来的规范化语言中,都训为菌类,因而在周代以后,对“淔灌”的解释已有歧义。

    虽然古代文字雚与灌可以相通假,但雚菌之名的使用,在汉代以后的学者中产生了普遍的误解,认为雚菌是因产于雚芦之地而得名。

    实则雚菌的产地除沼泽地芦苇丛中之外,在其他环境中的生长更为普遍。

    到了明代已完全不知雚菌为何物,因而在《纲目》中,雚菌与羊肚菌被列为二物。

    本文运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通过对先民生殖崇拜、古代礼俗和文字学的多重考察,勾勒出雚菌一名衍变的轨迹,并还以本来面目。

    有人知道什么是“雚菌”吗 一雚》由(三晋范文网)整理提供,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Copyright © 2023 三晋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京ICP备140017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