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范文大全 | 常用申请书 | 党团范文 | 讲话发言 | 作文大全 | 报告叙述 | 合同范文 | 党建教育 | 入党材料 | 心得体会 |
三晋范文网
  • 入党申请书
  • 入党誓词
  • 入党自传
  • 入党转正申请书
  • 入党介绍人意见
  • 入党志愿书
  • 入团申请书
  • 入团志愿书
  • 少先队入队申请书
  • 思想汇报
  • 您的位置:三晋范文网 > 党团范文 > 入党申请书 > 正文 2019-10-24 07:32:01

    古诗加鉴赏三首 古诗词鉴赏

    古诗加鉴赏三首

    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⑴芙蓉楼:原名西北楼,登临可以俯瞰长江,遥望江北,在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

    据《元和郡县志》卷二十六《江南道·润州》丹阳:“晋王恭为刺史,改创西南楼名万岁楼,西北楼名芙蓉楼。

    ”一说此处指黔阳(今湖南黔城)芙蓉楼。

    辛渐:诗人的一位朋友。

    ⑵寒雨:秋冬时节的冷雨。

    连江:雨水与江面连成一片,形容雨很大。

    吴:古代国名,这里泛指江苏南部、浙江北部一带。

    江苏镇江一带为三国时吴国所属。

    ⑶平明:天亮的时候。

    客:指作者的好友辛渐。

    楚山:楚山:楚地的山。

    这里的楚也指镇江市一带,因为古代吴、楚先后统治过这里,所以吴、楚可以通称。

    孤:独自,孤单一人。

    ⑷洛阳:现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

    ⑸冰心,比喻纯洁的心。

    玉壶,道教概念妙真道教义,专指自然无为虚无之心。

    陆机《汉高祖功臣颂》有“心若怀冰”句,比喻心地纯洁。

    鲍照《代白头吟》:“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

    ”也是以“玉壶冰”比喻清白的操守。

    唐人有时也以此比喻为官廉洁,如姚崇《冰壶诫》序云“夫洞澈无瑕,澄空见底,当官明白者,有类是乎?故内怀冰清,外涵玉润,此君子冰壶之德也”。

    白话译文

    冷雨洒满江天的夜晚,我来到吴地,天明送走好友后,只留下楚山的孤影。

    到了洛阳,如果有亲友向您打听我的情况,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玉壶里的冰一样纯洁,未受功名利禄等世情的玷污。

    这一首写平明送客,临别托意。

    ”寒雨连江夜入吴”,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江宁一带,此地是三国孙吴故地),织成了一张无边无际的愁网。

    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了离别的黯淡气氛。

    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沁透在两个离别友人的心头上。

    ”连”字和”入”字写出雨势的平稳连绵,江雨悄然而来的动态能为人分明地感知,则诗人因离情萦怀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见。

    但是,这一幅水天相连、浩渺迷茫的吴江夜雨图,正好展现了一种极其高远壮阔的境界。

    中晚唐诗和婉约派宋词往往将雨声写在窗下梧桐、檐前铁马、池中残荷等等琐物上,而王昌龄却并不实写如何感知秋雨来临的细节,他只是将听觉、视觉和想象概括成连江入吴的雨势,以大片淡墨染出满纸烟雨,这就用浩大的气魄烘托了”平明送客楚山孤”的开阔意境。

    清晨,天色已明,辛渐即将登舟北归。

    诗人遥望江北的远山,想到友人不久便将隐没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感油然而生。

    在辽阔的江面上,进入诗人视野的当然不止是孤峙的楚山,浩荡的江水本来是最易引起别情似水的联想的,唐人由此而得到的名句也多得不可胜数。

    然而王昌龄没有将别愁寄予随友人远去的江水,却将离情凝注在矗立于苍莽平野的楚山之上。

    因为友人回到洛阳,即可与亲友相聚,而留在吴地的诗人,却只能像这孤零零的楚山一样,伫立在江畔空望着流水逝去。

    一个”孤”字如同感情的引线,自然而然牵出了后两句临别叮咛之辞:”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⑴乌江亭:在今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相传为西楚霸王项羽自刎之处。

    《史记·项羽本纪》:“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愿大王急渡。

    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自刎而死。”

    ⑵兵家:一作“由来”。

    事不期:一作“不可期”。

    不期,难以预料。

    ⑶包羞忍耻:意谓大丈夫能屈能伸,应有忍受屈耻的胸襟气度。

    ⑷江东:自汉至隋唐称自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南岸地区为江东。

    才俊:才能出众的人。

    才,一作“豪”。

    ⑸卷土重来:指失败以后,整顿以求再起。

    [1]

    白话译文

    胜败乃是兵家常事,难以事前预料。

    能够忍辱负重,才是真正男儿。

    西楚霸王啊,江东子弟人才济济,若能重整旗鼓卷土杀回,楚汉相争,谁输谁赢还很难说。

    诗作首句直截了当地指出胜败乃兵家之常这一普通常识,并暗示关键在于如何对待的问题,为以下作好铺垫。

    “事不期”,是说胜败的事,不能预料。

    次句强调指出只有“包羞忍耻”,才是“男儿”。

    项羽遭到挫折便灰心丧气,含羞自刎,怎么算得上真下的“男子汉”呢?“男子汉”三字,令人联想到自诩为力超过山河,气可盖世的西楚霸王,直到临死,还未找到自己失败的原因,只是归咎于“时不利”而羞愤自杀,有愧于他的“英雄”称号。

    第三句“江东子弟多才俊”,是对亭长建议“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的艺术概括。

    人们历来欣赏项羽“无面见江东父兄”一语,认为表现了他的气节。

    其实这恰好反映了他的刚愎自用,听不进亭长忠言。

    他错过了韩信,气死了范增,确是愚蠢得可笑。

    然而在这最后关头,如果他能面对现实,“包羞忍耻”,采纳忠言,重返江东,再整旗鼓,则胜负之数,或未易量。

    这就又落脚到了末句。

    “卷土重来未可知”,是全诗最得力的句子,其意盖谓如能做到这样,还是大有可为的;可惜的是项羽却不肯放下架子而自刎了。

    这样就为上面一、二两句提供了有力的依据,而这样急转直下,一气呵成,令人想见“江东子弟”“卷土重来”的情状,是颇有气势的。

    同时,在惋惜、批判、讽刺之余,又表明了“败不馁”的道理,也是颇有积极意义的。

    此诗与《赤壁》诗一样,议论战争成败之理,提出自己对历史上已有结局的战争的假设性推想。

    首句言胜败乃兵家常事。

    次句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缺乏大将气度。

    三四句设想项羽假如回江东重整旗鼓,说不定就可以卷土重来。

    这句有对项羽负气自刎的惋惜,但主要的意思却是批评他不善于把握机遇,不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不善于得人、用人。

    司马迁曾以史家眼光批评项羽“天亡我,非战之罪”的执迷不悟。

    杜牧则以兵家的眼光论成败由人之理。

    二人都注重人事,但司马迁是总结已然之教训,强调其必败之原因;杜牧则是假想未然之机会,强调兵家须有远见卓识和不屈不挠的意志。

    议论不落传统说法的窠臼,是杜牧咏史诗的特色。

    诸如“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赤壁》),“南军不袒左边袖,四老安刘是灭刘”(《题商山四皓庙》),都是反说其事,笔调都与这首诗类似。

    这首诗借题发挥,宣扬百折不挠的精神,是可取的。

    [2][3]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

    ①凉州词:又名《出塞》。

    为当时流行的一首曲子《凉州》配的唱词。

    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

    ”凉州,属唐陇右道,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

    ②远上:远远向西望去。

    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河”一作“沙”,“远”一作“直”。

    ③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④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1尺≈33.3333······厘米)

    ⑤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

    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

    ⑥何须:何必。

    ⑦杨柳:《折杨柳》曲。

    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

    《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⑧度:吹到过。

    ⑨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

    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

    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⑩春风:某种温暖关怀或某种人间春意春象[5]

    译文

    被风卷起的黄沙,好像与白云连在一起,

    玉门关孤零零地耸立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曲子《折杨柳》去埋怨春光迟迟呢,

    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6]

    据唐人薛用弱《集异记》记载:开元(公元713—741年)间,

    王之涣与高适、王昌龄到旗亭饮酒,遇梨园伶人唱曲宴乐,三人便私下约定以伶人演唱各人所作诗篇的情形定诗名高下。

    王昌龄的诗被唱了两首,高适也有一首诗被唱到,王之涣接连落空。

    轮到诸伶中最美的一位女子演唱了,她所唱则为“黄河远上白云间”。

    王之涣甚为得意。

    这就是著名的“旗亭画壁”故事。

    此事未必实有。

    但表明王之涣这首诗在当时已成为广为传唱的名篇。

    [22]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西北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

    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近及远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描绘出“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动人画面: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竟象一条丝带迤逦飞上云端。

    写得真是神思飞跃,气象开阔。

    诗人的另一名句“黄河入海流”,其观察角度与此正好相反,是自上而下的目送;而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虽也写观望上游,但视线运动却又由远及近,与此句不同。

    “黄河入海流”和“黄河之水天上来”,同是着意渲染黄河一泻千里的气派,表现的是动态美。

    而“黄河远上白云间”,方向与河的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远流长的闲远仪态,表现的是一种静态美。

    同时展示了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不愧为千古奇句。

    [22]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出现了塞上孤城,这是此诗主要意象之一,属于“画卷”的主体部分。

    “黄河远上白云间”是它远大的背景,“万仞山”是它靠近的背景。

    在远川高山的反衬下,益见此城地势险要、处境孤危。

    “一片”是唐诗习用语词,往往与“孤”连文(如“孤帆一片”、“一片孤云”等等),这里相当于“一座”,而在词采上多一层“单薄”的意思。

    这样一座漠北孤城,当然不是居民点,而是戌边的堡垒,同时暗示读者诗中有征夫在。

    “孤城”作为古典诗歌语汇,具有特定涵义。

    它往往与离人愁绪联结在一起,如“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杜甫《秋兴》)、“遥知汉使萧关外,愁见孤城落日边”(王维《送韦评事》)等等。

    第二句“孤城”意象先行引入,为下两句进一步刻划征夫的心理作好了准备。

    [22]

    诗起于写山川的雄阔苍凉,承以戌守者处境的孤危。

    第三句忽而一转,引入羌笛之声。

    羌笛所奏乃《折杨柳》曲调,这就不能不勾起征夫的离愁了。

    此句系化用乐府《横吹曲辞·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

    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的诗意。

    折柳赠别的风习在唐时最盛。

    “杨柳”与离别有更直接的关系。

    所以,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的笛曲也会触动离恨。

    而“羌笛”句不说“闻折柳”却说“怨杨柳”,造语尤妙。

    这就避免直接用曲调名,化板为活,且能引发更多的联想,深化诗意。

    玉门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离人想要折一枝杨柳寄情也不能,这就比折柳送别更为难堪。

    征人怀着这种心情听曲,似乎笛声也在“怨杨柳”,流露的怨情是强烈的,而以“何须怨”的宽解语委婉出之,深沉含蓄,耐人寻味。

    这第三句以问语转出了如此浓郁的诗意,末句“春风不度玉门关”也就水到渠成。

    用“玉门关”一语入诗也与征人离思有关。

    《后汉书·班超传》云:“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

    ”所以末句正写边地苦寒,含蓄着无限的乡思离情。

    如果把这首《凉州词》与中唐以后的某些边塞诗(如张乔《河湟旧卒》)加以比较,就会发现,此诗虽极写戌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但写得悲壮苍凉,没有衰飒颓唐的情调,表现出盛唐诗人广阔的心胸。

    即使写悲切的怨情,也是悲中有壮,悲凉而慷慨。

    “何须怨”三字不仅见其艺术手法的委婉蕴藉,也可看到当时边防将士在乡愁难禁时,也意识到卫国戌边责任的重大,方能如此自我宽解。

    也许正因为《凉州词》情调悲而不失其壮,所以能成为“唐音”的典型代表。

    [23]

    古诗加鉴赏三首 古诗词鉴赏》由(三晋范文网)整理提供,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Copyright © 2023 三晋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京ICP备140017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