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范文大全 | 常用申请书 | 党团范文 | 讲话发言 | 作文大全 | 报告叙述 | 合同范文 | 党建教育 | 入党材料 | 心得体会 |
三晋范文网
  • 入党申请书
  • 入党誓词
  • 入党自传
  • 入党转正申请书
  • 入党介绍人意见
  • 入党志愿书
  • 入团申请书
  • 入团志愿书
  • 少先队入队申请书
  • 思想汇报
  • 您的位置:三晋范文网 > 党团范文 > 入党申请书 > 正文 2019-10-23 07:36:37

    赞赏书法写得好的词_请问有如何评价、赞赏书法的文字吗

    请问有如何评价、赞赏书法的文字吗

    我自己收集了一些欣赏书法妙语集锦,列举一二,更多请看http://hi.baidu.com/wujianjunty/blog/item/697652a79a03f295d14358e6.html

    一般认为评价一件书作应从以下三的方面去考虑,即书法艺术的美学要素:用笔、结字、章法。

    当然从更高层次的美学要素是气,是神,是韵,是情,是整体的格调,意境。

    也就是所谓的“功”和“性”“功”,指功力、技巧,即指对一定的法度对笔画、结构、章法等的把握。

    “性”,指性情、风格,即指其中寄托的意趣、情操、学识、修养和感情。

    从线条本身具有的美,同时考虑线条组合的美,从点、线、面等等出发,不过仁者爱山,智者乐水,我摘录部分古今书法大家对书法欣赏的名言,以飨书界道友们。

    王羲之说:“一点所失,若美人失一目。

    一画之失,如壮士失一肱。

    不可不慎”唐太宗赞王羲之其字“烟霏洁露,若断而连”,赞王献之的字:“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神光离合,乍阴乍阳”。

    称为“书圣”的王羲之,他的书法秀美典雅,而有人却站在壮美的立场上说他的作品“虽圆丰妍美,乃乏神气,无戈戟铦锐可畏,无物象生动可奇”,“有女郎才,无丈夫气”。

    南朝梁武帝萧衍在《古今书人优劣评》中,评钟蒜书法“如云鹊游天,群鸿戏海”,评王羲之的书法“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风阀”

    唐·张怀瓘在书论中称书法是“无声之音,无形之象”“每书欲十迅五急、十曲五直、十藏五出,十起五伏,方可谓书”,又说:“每作一横画,如列阵之排云;每作一戈,如百钧之弩发;每作一点如高峰坠石;每作一折,如屈折钢钧;每作一牵,如万岁枯藤;每作一放纵,如足行之趣骤”,节奏自见。

    孙过庭在《书谱》中曾经指出:“伯英不真,点划狼藉,元常不草,使转纵横,乍显乍晦,若行若藏。

    ”“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

    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的米芾说:“柳公权师欧(阳询),不及远甚,而为丑怪恶札之祖、自柳世始有俗书。

    ”又说:“柳与欧为丑怪恶札祖……”,“颜鲁公行字可教,真便入俗品”;宋朝米芾还风趣地说:“沈辽排字,蔡襄勒字,苏轼画字,黄庭坚描字,他自己是刷字”

    宋代朱长文说:“惟公(即颜真卿)合篆糟之义理,得分棣之谨严,放而不流,拘而不拙,善之至也”,评欧是“杰出当世,显名唐初,尺犊所传,人以为法,虽戎狄亦慕

    其声。

    ”认为欧阳询的楷书,是“纤浓得中,刚劲不挠,有

    正人执法,面折廷铮之风;至其点画工妙,意态精密,无

    以尚也。

    ”评柳公权是“博贯经术,正书及行,皆妙品之

    最,草不失能,盖其法出于颜,而加以遒劲丰润,自名一

    家”。

    又说:“当时大臣家碑志,非其笔,人以子孙为不孝。

    外夷入贡,皆列署货贝日:‘此购柳书’。”

    苏轼曾说:“古之论书者,兼论其生平;苟非其人,虽工不贵也。

    又说:“书必有神、气、骨、血、肉,五者决一,不为成书也。

    ”把神放在首位。

    元代赵孟頫《兰亭十三跋》中云:“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

    康有为作为碑派代表,极力鼓吹北碑,称颂魏碑之美,“北魏碑无不佳者”。

    而对以妍美见长的帖派书家董其昌的书法大力抨击,贬低。

    “局束如辕下驹,骞怯如三日新妇”。

    邓石如先生说:“计白当黑,无笔墨处也是妙境呀。

    ”清包世臣也说:“字画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当黑,奇趣乃出”。

    刘熙载说:“书之章法有大小,小如一字至数字,大如一行至数行。

    一幅至数幅,皆须有相避相形、相呼相应之妙。

    凡书笔画要坚而浑,体势要奇而险,章法要变而贯。”

    另外我从网上收集到一篇关于书法欣赏的,写得不错,估计对您有用:

    书法欣赏的心理过程

    艺术欣赏是一种审美的认识活动,书法艺术欣赏是以书法艺术作品为对象的审美认识活动。

    其认识的主体是作为社会关系总合的人,他们的一切活动都受制于他的社会地位、世界观、文化素养、以及他的认识能力、情感、意志。

    书法欣赏的客体是作品。

    它是作者主观情感结合汉字形体加工而形成的艺术品。

    书法艺术欣赏是一个动态的认识过程,其运行机制是复杂的,为了便于讨论,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

    要进行书法艺术欣赏,首先要具备审美心境。

    心境是指一种微弱而持续的情绪状态,往往与主体的需要相联系。

    因此,主体要想进入审美欣赏过程,必须使自己从烦琐的事务中解脱出来,用审美的眼光来看待作品。

    这时,作品不再是单纯的物理因素(纸和墨的结合),而是作者情感的载体。

    欣赏作品就是进行情感交流,而这种交流是没有任何功利性的。

    二、感知阶段

    感知阶段是欣赏者感觉、知觉作品,从形式即作品的“形”上把握作品的阶段。

    主要了解作者的表现技巧,感受作品的造型空间。

    书法被称为造型艺术,其造型空间不同于生活中的空间,它需要想象的介入,“三分字,七分裱”就是指装裱能使作品的造型空间独立出来,让欣赏者更容易进入想象。

    欣赏作品的造型空间,要求我们立体地看作品,具体说来,一幅作品,笔墨是实,布白是虚。

    实不是平板的,而是立体的、有层次的,书法讲究中锋用笔,是为了求得笔画产生圆、厚的立体感。

    讲究用墨,为的是求得层次的变化。

    虚不是空虚,是“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手段。

    如齐白石的画,几只玲珑剔透的虾活跃在画面上,背景一片空白,却令人遐想联翩,似乎碧波荡漾,晶莹透明。

    书法讲究布白,就是虚的运用,一幅优秀的书法作品,其布白往往耐人寻味,好象是摄影作品中幻化的背景,虽然看不出具体的内容,但可以令你感受到丰富多采,在它的衬托下,“前景”更加突出。

    只有理解“虚”,才能更好地理解“实”。

    “知白守黑”就是这个道理。

    懂得了虚和实,就可以感受作品的造型空间,主体的注意范围不同,所感受到的造型空间也随之变化。

    好的作品,随意截取一个范围,其造型都是美的。

    如取作品中的一行,一个字,甚至是一个点画。

    黄庭坚在《论书》中说:“字中有笔,如禅家句中有眼。”

    三、理解阶段

    书法艺术作品是作者提炼生活,得到意象,并运用书法艺术表现技巧加以物化的结果。

    主体可以根据作者物化的痕迹去追溯他的意象,把握作品容。

    明代的祝枝山说:

    情之喜怒哀乐,各有分数,喜则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

    哀则气郁而字敛;乐则气平而字丽。

    情有轻重则字之敛舒险丽,亦有

    深浅,变化无穷……

    作者“喜”“怒”“哀”“乐”的情感不同,他的作品也相应地具有“舒”“险”“敛”“丽”等不同形式。

    理解作品,就是通过作品外在的静止的形式,想象作者创造的动态过程。

    “设身处地”地去体验作者的情感,以深入理解作品。

    通过理解所得到的并不是抽象的概念,也不是科学的数据,而是与欣赏者记忆表现象有关的具体形象。

    孙过庭《书谱》中有段话:

    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姿,鸾舞蛇惊

    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

    看到作品的形式----悬针垂露,得到的是意象----奔雷、坠石、飞鸿、骇兽等。

    由于书法作品内涵的丰富性,主体可以形成关于作品多层面的印象,但没主次,不够鲜明,但由此可以刺激好奇心和求知欲,深入了解作品。

    四、再创造阶段

    再创造是主体在对作品多次感知,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运用想象,将作品内容进行综合,在自己头脑中形成新的意象的过程。

    主体感知作品时,得到的是作品形式的表象,在理解作品时,得到的是作品内容的表象,这些表象都暂时储存在主体头脑中,没有规律,不成系统。

    再创造就是把头脑中的表象按一定的规律组织成有机体。

    这时,记忆表象反复闪现,不断筛选,保留那些主要的、接近客体本质的表象。

    这些表象不断冲突,相互渗透,终于融合成一个新的整体----主体头脑中的意象。

    新的意象是主体在欣赏的基础上以自己的方式创造而形成的。

    因此,不可能与作者的意象完全相同,它具有创造性,它常常超出作者本身,甚至是作者创作时并未意识到的或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

    朱长文在《续书断》中评张旭的草书:“如神虬腾霄汉,夏云出嵩华。

    逸势奇状,莫不可测。

    ”朱长文从张旭草书中得到的意象是直冲云霄的“神虬”嵩山华山之上的“夏云”他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想象而创造出意象。

    新的意象是主体再创造的结果。

    不同的主体,因其心理定势不同,即使同一幅作品,所得到的意象也不尽相同。

    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如前面谈到的张旭的草书,朱长文得到的意象是“神虬”“夏云”。

    如果现代人得到“升空的火箭,飞行的导弹”的意象,甚至是听觉方面的,如的士高音乐,.也是正常的.

    五、共鸣阶段

    共鸣是指审美主体与客体的思想感情契合相通和谐一致的心理现象。

    在书法艺术欣赏活动中,主体头脑中的意象一旦形成,主体会从意象中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二者有部分相同或相似。

    这一部分会在头脑中不断加强、扩张,其余则不断减弱、消失甚至隐去。

    进入高峰状态时,主客体会完全契合一致,达到物我同一。

    这时主体头脑中充溢着作者的思想和情感,自身与作者相同的思想和情感会迅速提高、发展,主体处于这种状态时会伴随着强烈的审美愉悦。

    这种感受会转化为审美经验,在以后的欣赏与创造中起指导作用。

    《宣和书谱》卷十四有这样一个小故事:

    欧(指欧阳洵)路靖(指索靖)碑,初过而不问,徐视乃得之,

    至卧碑下不忍去。

    欧阳洵经过索靖所写的碑,“初过而不问”,是还没有进入审美心境;“徐视乃得之”是索靖的名气的作用下,他强迫自己进入心境后对作品有所理解;“至卧碑下不忍去”是欧阳洵与索靖的书法产生共鸣,他全身心投入其中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

    伴随有愉悦的情感是“不忍去”的原因。

    这时他从索靖的书法中将会获得审美经验,指导以后的创作。

    马克思说过:[1]“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任何其他产品也都是这样。

    因此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也为对象生产主体。

    ”书法艺术创造也是这样,它不仅创造艺术作品,也造就它的欣赏者。

    这样看来,加强对书法欣赏的研究,将有利于书法的蓬勃发展。

    参考资料:http://hi.baidu.com/wujianjunty

    赞赏书法写得好的词_请问有如何评价、赞赏书法的文字吗》由(三晋范文网)整理提供,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Copyright © 2023 三晋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京ICP备140017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