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范文大全 | 常用申请书 | 党团范文 | 讲话发言 | 作文大全 | 报告叙述 | 合同范文 | 党建教育 | 入党材料 | 心得体会 |
三晋范文网
  • 政府政务
  • 分析材料
  • 党委党建
  • 民主生活
  • 先进性教育
  • 保先教育
  • 您的位置:三晋范文网 > 党建教育 > 民主生活 > 正文 2019-11-08 07:37:32

    诗人简介 现代诗人简介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人。

    李白少年时代的学习范围很广泛,除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还浏览诸子百家之书,并“好剑术”。

    相信道教,有超脱尘俗的思想;同时又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

    他青少年时期在蜀地所写诗歌,留存很少,但已显示出突出的才华。

    李白约在二十五、六岁时出蜀东游。

    在此后十年内,漫游了长江、黄河中下游的许多地方,开元十八年(730)左右,他曾一度抵长安,争取政治出路,但失意而归。

    天宝元年(742),被玄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作为文学侍从之臣,参加草拟文件等工作。

    不满两年,即被迫辞官离京。

    此时期李白的诗歌创作趋于成熟。

    此后11年内,继续在黄河、长江的中下游地区漫游,“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

    他仍然关心国事,希望重获朝廷任用。

    天宝三载,李白在洛阳与杜甫认识,结成好友,次年分手后未再会面。

    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爆发,李白正在宣城(今属安徽)、庐山一带隐居。

    次年十二月他怀着消灭叛乱、恢复国家统一的志愿应邀入永王李幕府。

    永王触怒肃宗被杀后,李白也因此获罪,被系浔阳(今江西九江)狱,不久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

    途中遇赦得归,时已59岁。

    晚年流落在江南一带。

    61岁时,听到太尉李光弼率大军出镇临淮,讨伐安史叛军,还北上准备从军杀敌,半路因病折回。

    次年在他的从叔当涂(今属安徽)县令李阳冰的寓所病逝。

    李白诗歌散失不少,今尚存900多首,内容丰富多采。

    李白一生关心国事,希望为国立功,不满黑暗现实。

    他的《古风》59首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品。

    对唐玄宗后期政治的黑暗腐败,广泛地进行了揭露批判,反映了贤能之士没有出路的悲愤心情。

    言多讽兴,气骨高举。

    李白固然迫切要求建功立业,为国效劳,但他并不艳羡荣华富贵,而是认为“钟鼓馔玉不足贵”(《将进酒》)。

    在建树功业以后,他要以战国时代高士鲁仲连为榜样,不受爵禄,飘然引退。

    其思想明显地受到道家特别是庄子的影响。

    李白的不少诗篇,表现了对人民生活的关心和同情。

    这种内容常常结合着对统治者的批判。

    他的一部分乐府诗,反映妇女的生活及其痛苦,其中着重写思妇忆念征人,还写了商妇、弃妇和宫女的怨情。

    他的《宿五松山下荀媪家》、《丁都护歌》、《秋浦歌》“炉火照天地”,分别描绘了农民、船夫、矿工的生活,表现了对劳动人民的关怀。

    李白一生写下不少描绘自然风景的诗篇。

    他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难》)、“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等,形象雄伟,气势磅礴,都是传诵千古的名句。

    这类诗篇,正象他若干歌咏大鹏鸟的作品那样,表现了他的豪情壮志和开阔胸襟,从侧面反映了他追求不平凡事物的渴望。

    另外一些诗篇,像《秋登宣城谢眺北楼》、《独坐敬亭山》、《清溪行》,则善于刻画幽静的景色,清新隽永,风格接近王维、孟浩然一派。

    李白还有不少歌唱爱情和友谊的诗篇。

    其乐府诗篇,常常从女子怀人的角度来表达委婉深挚的爱情。

    还有若干寄赠、怀念妻室的诗,感情也颇为深挚。

    李白投赠友人的作品数量很多,佳篇不少。

    其中有的诗表现了鲜明的政治态度,更多的是表现日常送别、相思之感,像《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沙丘城下寄杜甫》、《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赠汪伦》等等,感情深挚,形象鲜明,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量。

    李白诗歌内容也包含着一部分封建糟粕,其中较多的是宣扬人生若梦、及时行乐、纵酒狂欢的消极虚无思想和表现求仙访道、炼丹服药的宗教迷信。

    他描写妇女和爱情题材的诗,也有少数存在庸俗情调。

    李白诗歌中大量采用夸张手法和生动的比喻。

    他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其十五),刻画他长安政治活动失败后深广的忧思,是广泛流传的名句。

    他如“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值一杯水”(《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写自己的怀才不遇;“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行路难》),写仕途艰难;“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写朋友间的深厚友谊等,都以鲜明突出的形象打动读者。

    李白诗歌的想象是很丰富和惊人的。

    他的“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金乡送韦八之西京》)、“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都以奇特的想象表现了对长安和诗友的怀念。

    《梁甫吟》、《古风》“西上莲花山”分别通过幻想方式来表现自己在长安受到谗毁和安史叛军对中原地区的蹂躏;《远别离》更通过迷离惝恍的传说来表现对唐玄宗后期政局的隐忧;它们都显得形象鲜明,寓意深刻。

    《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则借助于神话传说,构造出色彩缤纷、惊心动魄的境界。

    李白诗歌丰富的想象力在篇幅较长的七言歌行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这方面明显地可以看出受到屈原的影响。

    在体裁方面,李白擅长形式比较自由的古诗和绝句,不爱写格律严整的律诗。

    《古风》59首是他五古的代表作品。

    他乐府中的五古,继承汉魏六朝乐府民歌的优良传统,文笔朴素生动,并倾注着诗人洋溢的热情。

    他的七言古诗(包括乐府七言歌行和一般七古)具有更大的创造性。

    写景则形象雄伟壮阔,气势磅礴,色彩缤纷,抒情则感情奔放激荡,跳脱起伏,变化多端。

    从文学渊源说,这类诗受屈原作品和鲍照《拟行路难》的影响最深。

    李白擅长绝句。

    他的绝句,在南北朝乐府民歌的基础上,锻炼提高,更为精警。

    五绝如《静夜思》、《玉阶怨》等,蕴藉含蓄,意味深长。

    七绝佳作更多,语言明朗精练,声调和谐优美,写景抒情,深入浅出。

    像《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望庐山瀑布》其二、《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赠汪伦》等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历来评唐代七言绝句,认为李白与王昌龄最称擅场;李白集中七律最少,仅十多首,也少佳作。

    五律有70多首,有的写得很好,说明他能写律诗,只是不爱多写。

    李白的乐府诗,虽用乐府旧题,却能自出新意,唐人以乐府古题写诗的,当推李白的成就最为杰出。

    他的某些歌行和绝句,虽不用乐府题目,也富有乐府诗的风味。

    他诗歌语言的最大特色,可以说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具体表现为语言直率自然,音节和谐流畅,浑然天成,不假雕饰,散发着民歌的气息。

    这主要得力于学习汉魏六朝的乐府民歌。

    但他不是仅仅学习、模拟民歌语言,而是在学习基础上加以提高,使之更加精练、优美,含意深长。

    他的七言古诗除明朗自然外,语言更以雄健奔放见长。

    杜甫《春日忆李白》诗称誉李白诗“清新”、“俊逸”,道出了它语言风格的显著特色。

    李白诗歌对后代产生深远影响。

    唐代韩愈、李贺,宋代欧阳修、苏轼、陆游,明代高启,清代屈大均、黄景仁、龚自珍等著名诗人,都在不同程度上向李白诗歌汲取营养,受其影响。

    李白还有若干词作。

    《尊前集》著录12首,《花庵绝妙词选》著录7首。

    其中《清平调》“云想衣裳花想容”3首,体裁实为七言绝句,当时配乐演唱。

    其他传为李白作的长短句均不甚可信。

    其中《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忆秦娥》“箫声咽”两篇最为著名,但这两首词是否李白作品,颇滋后世疑问。

    李白的散文,今存60多篇。

    多对偶句,没有摆脱当时流行的骈文风尚。

    但语言比较自然流畅,与其诗歌风格有相似之处。

    其中《与韩荆州书》、《春夜宴从弟桃花(一作“李”)园序》两文,为后代选本所取,传诵较广。

    杜甫(公元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因任工部校检郎,而又被称做杜工部。

    河南巩县人,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一生坎坷,终不得志。

    唐玄宗天宝五年(746),杜甫来到长安,第二年他参加了由唐玄宗下诏的应试,由于奸臣李林甫从中作梗,全体应试者无一人录取。

    从此进取无门,生活贫困。

    直到天宝十四年(755),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一职,负责看管兵甲仓库。

    同年,安史之乱爆发,此时杜甫正在奉先(今陕西蒲城)探家。

    第二年他把家属安顿在鄜州羌村(今陕西富县境),只身投奔在灵武(今甘肃省)即位的肃宗。

    途中被叛军所俘,押到沦陷后的长安,这期间他亲眼目睹了叛军杀戮洗劫的暴行和百姓的苦难。

    直到至德二年(757)四月,他才冒险逃到肃宗临时驻地凤翔(今陕西省凤翔县),授官左拾遗。

    不久因疏救房琯,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自此他对现实政治十分失望,抛弃官职,举家西行,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

    后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

    严武死后,他离开了成都,全家寄居夔州(今四川奉节县)。

    两年后,离夔州到江陵、衡阳一带辗转流离。

    唐太宗大历五年(770),诗人病死在湘江的一只小船中。

    杜甫一生写下了一千多首诗,其中著名的有《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丽人行》、《春望》等。

    杜甫诗充分表达了他对人民的深刻同情,揭露了封建社会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的尖锐对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千古不朽的诗句,被世世代代的中国人所铭记。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这是杜甫对祖国无比热爱的充分展示,这一点使他的诗具有很高的人民性。

    杜甫的这种爱国热枕,在《春望》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名篇中,也表现得非常充沛。

    而在《三吏》、《三别》中,对广大人民忍受一切痛苦的爱国精神的歌颂,更把他那颗爱国爱民的赤子之心展现在读者面前。

    出自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对统治阶级奢侈荒淫的面目和祸国殃民的罪行,必然怀有强烈的憎恨。

    这一点在不朽的名篇《兵车行》、《丽人行》中更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一个伟大爱国者的忧国忧民之情,必然在其它方面也有所表现。

    杜甫的一些咏物、写景的诗,甚至那些有关夫妻、兄弟、朋友的抒情诗中,也无不渗透着对祖国、对人民的深厚感情。

    总之,杜甫的诗是唐帝国由盛转衰的艺术记录。

    杜甫以积极的入世精神,勇敢、忠实、深刻地反映了极为广泛的社会现实,无论在怎样一种险恶的形势下,他都没有失去信心,在我国悠久的文学史上,杜甫诗歌的认识作用、借鉴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都是难以企及的。

    杜诗最大的艺术特色是,诗人常将自己的主观感受隐藏在客观的描写中,让事物自身去打动读者。

    例如《丽人行》中,诗人并没有直接去斥责杨氏兄妹的荒淫,然而从对他们服饰、饮食等方面的具体描述中,作者的爱憎态度已显露无遗。

    杜诗语言平易朴素、通俗、写实,但却极见功力。

    他还常用人物独白和俗语来突出人物性格的个性化。

    杜诗在刻画人物时,特别善于抓住细节的描写,如《北征》中关于妻子儿女的一段文字就是非常突出的例子。

    杜甫诗风多变,但总体来看,可以概括为沉郁顿挫。

    这里的沉郁是指文章的深沉蕴蓄,顿挫则是指感情的抑扬曲折,语气、音节的跌宕摇曳

    李清照(1084~约1155)中国宋代词人。

    自号易安居士。

    济南章丘(今属山东)人。

    父李格非,官至礼部员外郎,为当时齐、鲁一带知名学者。

    母王氏,知书善文。

    夫赵明诚,为吏部侍郎赵挺之之子,金石考据家。

    李清照早年生活优裕,工书能文,通晓音律。

    婚后与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整理,编写了《金石录》。

    金兵入据中原,清照举家南逃。

    后明诚病故,战乱中书籍文物大部分散失,孤独一身,各地漂泊,境遇极其悲苦。

    据传清照曾改嫁,后世学者对此颇有争议。

    其晚年生活情况缺乏资料记载,仅知她曾作《打马图经》及自序,还曾携米芾墨迹访米友仁求题跋。

    清照的传作风格及艺术特色:

    李清照工诗,能文,更擅长词。

    其创作以北宋、南宋生活的变化呈现出前后期不同的特点。

    李清照前期的词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表现了自然风光和别思离愁。

    如[如梦令]二首,活泼清新,语意隽秀

    南渡后的词也与前期风格迥异,变清丽明快为凄凉沉痛,抒发了伤时念旧、怀乡悼亡的情感。

    如[菩萨蛮]、[蝶恋花]以及慢词[永遇乐]等,寄托了强烈的故国之思。

    她在词中充分地表达了自己在孤独生活中的浓重哀愁。

    如[武陵春]、[声声慢]、[清平乐]等,将亡国之痛与个人孤苦凄惨的生活晚景融为一体,悲伤愁绪渲染极致,可以说这是时代的苦难与个人不幸命运的艺术概括。

    代表作:《夏日绝句》:"《声声慢》:"《醉花阴渔家傲一剪梅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苏洵子。

    嘉佑进士。

    轼是一位通才,在诗、词、文、书画方面都是开派的人物,他的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他的诗和黄庭坚并称苏黄;他的词和辛弃疾并称苏辛;他是“苏、黄、米、蔡”四大书法家之一;他的画开创了湖州画派。

    神宗时苏轼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

    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

    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

    后又贬谪惠州、儋州。

    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

    南宋时追谥文忠。

    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

    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

    擅长行书、楷书,取法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能自创新意。

    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

    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能画竹,学文同,也喜作枯木怪石。

    论画主张“神似”,认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高度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造诣。

    诗文有《东坡七集》等。

    存世书迹有《答谢民师论文帖》、《祭黄几道文》、《前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帖》等。

    画迹有《枯木怪石图》、《竹石图》等。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

    南宋爱国诗人。

    父亲陆宰是个具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

    家庭的教育,使陆游从小就树立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和杀敌报国的壮志。

    他自幼好学不倦,“年十二能诗文”,他还学剑,钻研兵书。

    二十五岁左右,向具有爱国思想的诗人曾几学诗,受益不浅,从此确定了他的诗歌创作的爱国主义基调。

    绍兴二十三年(1153),他到临安应进士试,因“喜论恢复”,受到秦桧的忌恨,复试时竟被除名。

    直到秦桧死后三年(1158)才出任福州宁德县主簿。

    宋孝宗即位之初,他被召见,赐进士出身。

    历任镇江、夔州通判,并参王炎、范成大幕府,提举福建及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权知严州。

    光宗时,除朝议大夫,礼部郎中。

    后被劾去职,归老山阴故乡。

    他“身杂老农间”,为农民送医送药,与农民结下浓厚的情谊。

    嘉定二年(1210),八十五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

    他生当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时代,他怀着“铁马横戈”、“气吞胡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国难”,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

    他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

    今存诗,将近万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

    还有词一百三十首和大量的散文。

    其中,诗的成就最为显著。

    前期多为爱国诗,诗风宏丽、豪迈奔放。

    后期多为田园诗,风格清丽、平淡自然。

    他的诗最鲜明的特色是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他的词,多数是飘逸婉丽的作品,但也有不少慷慨激昂的作品,充满悲壮的爱国激情。

    毛晋《放翁词跋》说:“杨用修(慎)云:‘放翁词纤丽处似淮海(秦观),雄慨处似东坡。

    ’予谓超爽处更似稼轩耳。

    ”的他的散文成就也很高,被前人推为南宋宗匠。

    所写的政论、史记、游记、序、跋等,大都语言洗炼,结构整饬。

    陆游是爱国主义诗派的一个光辉代表。

    他的作品以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卓越的艺术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获得了重要地位。

    他继承并发摺了古典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优良传统,在当时和后代的文坛上产生了深刻影响。

    有《渭南文集》、《剑南诗稿》、《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传世。

    本文选其诗十一首:《游山西村》、《剑门道中遇微雨》、《病起书怀》、《关山月》、《夜泊水村》、《书愤》、《临安春雨初霁》、《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沈园二首》、《示儿》;其词五首:《卜算子》(驿外断桥边)、《夜游宫》(雪晓清笳乱起)、《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鹊桥仙》(茅檐人静)、《钗头凤》(红酥手);其文一篇:《游小孤山记》。

    诗人简介 现代诗人简介》由(三晋范文网)整理提供,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Copyright © 2023 三晋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京ICP备140017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