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范文大全 | 常用申请书 | 党团范文 | 讲话发言 | 作文大全 | 报告叙述 | 合同范文 | 党建教育 | 入党材料 | 心得体会 |
三晋范文网
  • 政府政务
  • 分析材料
  • 党委党建
  • 民主生活
  • 先进性教育
  • 保先教育
  • 您的位置:三晋范文网 > 党建教育 > 分析材料 > 正文 2019-11-08 07:40:01

    急求七年级上册古诗及赏析(书后面) 七年级上册的古诗

    龟虽寿

    【译文】

    神龟虽然长寿

    神龟的寿命虽然十分长久,但也还有生命终了的时候。

    螣蛇尽管能乘雾飞行,终究也会死亡化为土灰。

    年老的千里马伏在马棚里,它的雄心壮志仍然是一日驰骋千里。

    有远大抱负的人士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雄心不会止息。

    人的寿命长短,不只是由上天所决定的。

    只要自己调养好身心,也可以益寿延年。

    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品评】

    这是一首富于哲理的诗,阐发了诗人的人生态度。

    诗中的哲理来自诗人对生活的真切体验,因而写得兴会淋漓,有着一种真挚而浓烈的感情力量;哲理与诗情又是通过形象化的手法表现出来的,因而述理、明志、抒情在具体的艺术形象中实现了完美的结合。

    诗中“老骥伏枥”四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笔力遒劲,韵律沉雄,内蕴着一股自强不息的豪迈气概,深刻地表达了曹操老当益壮、锐意进取的精神面貌。

    全诗的韵调跌宕起伏,开头四句娓娓说理,“犹有“终为”两个词组下得沉着。

    而“老骥”以下四句,语气转为激昂,笔挟风雷,使这位“时露霸气”的盖世英豪的形象跃然纸上。

    而最后数句则表现出一种深沉委婉的风情,给人一种亲切温馨之感。

    全诗跌宕起伏,又机理缜密,闪耀出哲理的智慧之光,并发出奋进之情,振响着乐观声调.艺术风格朴实无华,格调高远,慷慨激昂,显示出诗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热爱生活的乐观精神.

    人寿命的长短不完全决定与天,只要保持身心健康就能延年益寿,这里可见诗人对天命持否定态度,而对事在人为抱有信心的乐观主义精神.

    【主旨】

    抒发了诗人不甘衰、不信天命、奋斗不息的壮志豪情。

    过故人庄

    【大意】

    老朋友准备好了饭菜,邀请我到他朴实的田家作客。

    村子外围被一片绿树环抱,而郊外则是苍翠碧绿的小山包平斜着。

    打开窗户面对着的是打谷场和菜园,我们两个端着酒杯边喝酒边谈论庄稼的长势。

    等到重阳节的那一天,就再来这里边欣赏菊花畅饮美酒。

    过故人庄①

    孟浩然

    "绿树"两句写出了农村的优美风光,"开

    轩"两句写出了农家的劳动生活。

    这些看起来平淡无奇,却充满了回归自然的情趣。

    故人具鸡黍②,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③,青山郭④外斜。

    开轩面场圃⑤,把酒⑥话桑麻⑦。

    待到重阳日⑧,还来就菊花⑨。

    【诗文赏析】

    人称“孟襄阳”之诗无意求工而清新超俗,清新浅淡中,自有泉流石上、风来松下之音。

    此诗即可称是孟氏之代表作,全诗用平淡之语写平淡之事,恬淡之中见亲切。

    青山绿树、鸡黍桑麻,好一派田园风光;场圃、老友、淡酒,真好比人间仙境,在这里,俗世名利、荣辱得失全如过眼烟云,飘然脑后。

    老友相聚,待以鸡黍之饭,普通简单的事情却被诗意地表现了出来,给人们留下了一个美的意境和幻想的空间。

    这音诗是作者隐居鹿门山时到一位山村友人家作客所写。

    一、二句从应邀写起,“故人”说明不是第一次做客。

    三、四句是描写山村风光的名句,绿树环绕,青山横斜,犹如一幅清淡的水墨画。

    五、六句写山村生活情趣。

    面对场院菜圃,把酒谈论庄稼,亲切自然,富有生活气息。

    结尾两句以重阳节还来相聚写出友情之深,言有尽而意无穷。

    全诗描绘了美丽的山村风光和平静的田园生活,语言朴实清新,意境鲜明,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从而成为自唐代以来田园诗中的佳作。

    全诗清空如话,既不用典,也不生涩,读起来令人想到纯朴,自然而又真挚,一种古道热肠的友情跃然诗上,传诵不衰.

    这首诗为什么能具有这样的艺术感染力呢

    仔细想来,是因为诗人以喜悦的感情,写出了一个和平生活,美丽恬静的农村情景,既无名山胜水,也无异草奇花,有的是一片场圃,一片桑麻和具有淳朴感情的农家朋友.当诗人被邀到农家做客的时候,于是"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的朴素语言展开了饶有古风的场景.鸡黍是农民款客最诚意的表现,通过鸡黍的具体描写,就令人浮起了田家的形象.田家的环境,是绿树绕村,青山远衬,故人把酒叙旧,面对着窗外的场圃,娓娓谈着桑麻的农事,充满了喜悦的情绪.主人的款待出自真诚,不仅以这次欢叙为难得,更约定客人来年重阳佳节再来做客,到那时篱菊已开,又另有一番赏心的情趣了.

    孟浩然擅长于自然描写,与王维齐名.从《过故人庄》可以看到作者以清峭的情怀,感受到农村大自然的陶醉,承受到友情的温暖,因而能以朴质的语言抒发出美好的篇章,所描写的环境,令人想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和《归去来辞》中的一些情节,但又各有特色,各有天地,而非艺术上的重复.

    《过故人庄》能传诵下来,艺术上是具有纯朴的特点,语言上具有清新口语化的风格,大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之致.由此看来,好诗能去掉陈词滥调,写得自然,不涂饰,不堆砌,正如谢写出"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一样,于平淡之中见出功力.

    题破山寺后禅院

    【诗文解释】

    清晨,当我漫步走到这座古寺,初升的太阳照耀着高耸的丛林。

    一条曲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远方,那里是被花木浓荫覆盖着的禅房。

    山光明净,鸟儿欢悦地歌唱,深潭倒影,更使人觉得心境的空灵。

    万物一片静寂,只能听到那悠悠敲钟的回声。

    【诗文赏析】

    清晨,太阳出来了,在高大木林的遮蔽下,古寺依然沉睡在幽暗中。

    重重花木掩映着弯弯小路,来到禅房,更觉幽静。

    晨游山寺,看到幽静的竹林、清澈的水潭,青山焕发、鸟儿欢唱,袅袅的钟磬声时隐时现。

    如此清幽的环境使诗人顿去杂念,心中豁然开朗。

    全诗虽咏禅房寺院,实抒寄情山水及隐逸之情。

    语言古朴,意象深微;构思工于造意,妙在言外,引人在平易中进入胜境。

    首联起居平平“清晨入古寺”简直如同平白说话,毫无诗意。

    但却简单地交待了时间地点。

    缓之又缓,平之又平,不是孤峰突起,也不是一泻千里,仿佛轻松愉悦地步入山阴道上。

    继而“初日照高林”亦是不加粉饰的句子,却在眼前铺开了幅“山林晨景图”。

    树密,但不是密不透风;林高,但不是高不可及。

    密密匝匝的树林伴着初升的旭日,“初日”亮而微红,红又间黄,从树缝、树头间漏下道道光柱,袅娜着林间微微的雾气,氤氲着别样的轻柔。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此言一出足令人瞠目结舌、啧啧称赞。

    步出高林是一丛翠竹,翠杆碧叶下是仄仄的小径,竹影微摇,小径隐现,前路深幽,不可轻现。

    隐隐有一角挑檐露在花木深处,幽僻之所,非高僧不可得也!花木、禅房、曲径、竹林仿佛已融为一体,浑然天成。

    既点题,又显意,无怪乎令人叹赏至今。

    颈联两句对仗工整,比兴巧妙。

    一个“悦”字,高雅了“鸟性”,写活了“山光”。

    鸟竟犹人,可识、可赏、可悦这山光。

    一个“空”字,沉寂了“潭影”,澹定了“人心”。

    潭影幽暗而似空无一物,人心无所求无所欲,空空中而异常的满足。

    尾联巧妙的把全诗化为一曲淡雅的乐章。

    起先有丝弦竹肉,金革匏陶,到此一节,万籁俱寂,只在那钟磬上一击,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如缕的金玉声萦绕在禅院上空,与那日光相融,与那紫烟相缭,仿佛梵音入耳,涤荡尽胸间尘垢,悠远悠长,回味无穷。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结构〗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

    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

    因首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便直叙其事。

    “闻道”,表示惊惜。

    “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

    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后两句抒情。

    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龙标。

    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意味,有三层意思,一是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之于明月;二是说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她;三是说,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它法。

    夜雨寄北

    【诗的译文】

    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还没有定回来的日期;今晚巴山下着大雨,秋雨涨满水池。

    什么时候你我重新聚首,共剪西窗烛;再告诉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情思。

    【诗文赏析】

    这是李商隐脍炙人口的抒情短章,是诗人写给远在北方的妻子的。

    当时诗人被秋雨阻隔,滞留荆巴一带,妻子从家中寄来书信,询问归期。

    但秋雨连绵,交通中断,无法确定,所以回答说:君问归期未有期。

    这一句有问有答,跌宕有致,流露出诗人留滞异乡、归期未卜的羁旅之愁。

    诗人与夫人王氏伉俪情深,时刻盼望能速归故里,与妻子共坐西窗之下,剪去烛花,深夜畅谈。

    而此时,只能苦苦思念。

    诗只有四句,却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既包含空间的往复对照,又体现时间的回环跳跃。

    “何当”为设想之词,设想由实景而生,所以第二句中的巴山夜雨成为设想中回忆的话题,自然成为“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样的巧妙诗句。

    李商隐的爱情诗多以典雅华丽、深隐曲折取胜,这首诗,《万首唐人绝句》中题作《夜雨寄内》,“内”就是“内人”,指妻子。

    诗人在巴山雨夜中思念妻子,充满了深深的怀念之情。

    诗人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他对妻子的一片深情,亲切有味。

    全诗构思新巧,自然流畅,跌宕有致。

    情深意远思绪缠绵

    ——李商隐《夜雨寄北》赏析

    本文通过深入分析《夜雨寄北》一诗,指出了李商隐诗歌创造中的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形象、细腻、含蓄、深刻。

    ?

    关键词:多种风格;错位的视角;委婉;情景交融;含蓄

    李商隐(813-858年),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晚唐著名诗人。

    ?

    李商隐的诗呈现出多种多样的风格,正如周振甫所评:“有百宝流苏的绮丽,有千丝织网的细密,有行云流水的空明”?①,他的诗歌在我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开辟了一种新的意境,丰富了唐诗的艺术成就。

    本文仅就李商隐《夜雨寄北》一诗的赏析,揭示其诗歌创作中的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形象、细腻、含蓄、深刻。

    ?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小诗,是诗人身居遥远的异乡巴蜀写给他在长安的妻子的诗。

    李商隐对妻子的爱很真挚,他们结婚不到12年,妻子便死了。

    就是在那12年中,由于诗人到处飘泊,也不能和妻子经常团聚。

    俗话说:小别胜新婚。

    李商隐与妻子的分别却常常是久别,因而对夫妻恩爱、相思情长就体会的更深、更强烈。

    在其笔下就呈现出“春蚕吐丝”、“蜡炬成灰”般的挚着热烈,显示出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

    这首小诗写得明白如话,不用典故,不用比兴,直书其事,直写其景,直叙其话;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蕴无限深情于质朴无华的词语之中,给人留下无穷的回味余地。

    ?

    首句起笔以“君”直呼对方,以独特的视角勾画出一幅夫妻相思温情脉脉的画面:亲爱的妻啊,你肯定是怀着急切的心情问我何日是归期,那么,现在我告诉你,我也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回家。

    这句诗的独特之处在于诗人以错位的视角写相思之情,即对方未必真有信寄来询问归期,而是诗人自己设想妻子思念、询问归期。

    在我国古诗中写相思之情的诗,往往并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念对方,而是写对方如何思念自己,通过这种手法含蓄地表达诗人的思念之情。

    如杜甫的《望月》就是通过设想妻子在月夜对自己的思念来表现自己对妻子的思念。

    “君问归期未有期”一句看似平淡,却把自己对妻子的思念之情注入到了每一个字中,委婉、深情、耐人寻味。

    ?

    “巴山夜雨涨秋池”直写自己当时所处的环境,也就是写景。

    诗人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一个特定的环境:巴山,秋夜,大雨淋淋。

    作者对这个环境作了较为具体的描写,不仅写了天上所淋之雨,而且写了地下所积之雨。

    透过写实的景物,使人仿佛感受到了这样一个气氛:周遭一片黑夜迷茫,大雨滂沱,池水涨满,作者身边无一个亲密的友人,雨骤风狂,人事寂寥,此情此景使人倍感孤独、凄凉。

    这淋淋的秋雨使人心烦,盈盈的池水令人情满,自然作者的内心情感也汹涌难平。

    那么,“涨秋池”给人的感觉岂止是滂沱的秋雨和上涨的池水?分明是作者在不眠之夜对妻子无限思念的感情波涛。

    所以,写景中又深深地透着写情,写的是环境,但绝不单单是环境,字里行间流露着一个“情”字。

    这样,情景交融就构成了一种艺术境界。

    如果说前两句是实写当前景的话,那么后两句则是虚写未来情。

    诗人在秋雨绵绵之夜,触景生情,展开想象的翅膀,用丰富而自然的联想来表现他们夫妻的恩爱之情。

    诗人在此选取了两种情态:一个是动态“共剪”,一个是语态“却话”。

    “共剪西窗烛”,具体细腻而又无限传神地描绘出了一幅良宵美景图,一个“共”字极写了亲昵之情态。

    而“何当”一词却又把诗人描绘的美景推向了远方,推向了虚处。

    这美景原来不过是诗人追念、向往的,至于何时重回温柔乡中,一切都在“未有期”中。

    这是多么残酷的事情,又是多么无奈的事情。

    这一句,字字含情,却又不着一个“情”字,表达非常含蓄。

    ?

    传情莫过于语言,“言为心声”,诗人想象夫妻二人团聚在一起,秉烛夜话,进行心灵的交流。

    “却话”是回溯追想,诗人此时设想彼时,而彼时正谈论此时,谈论的是巴山夜雨之时的思念之情。

    在这首短小的四句诗中两处出现“巴山夜雨”的字样,这种情况在一般的古诗中是绝少见的,?

    形象、细腻、含蓄、深刻,是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泊秦淮

    译文

    烟的水汽笼罩在秦淮河上,月光映照着江边的沙岸。

    宁静的夜里把船停在岸边,靠在船家。

    歌女不知道亡国的遗恨,

    在秦淮河对岸的酒店还唱着亡国的《玉树后庭花》。

    【诗文赏析】:这首诗是即景感怀的,金陵曾是六朝都城,繁华一时。

    目睹如今的唐朝国势日衰,当权者昏庸荒淫,不免要重蹈六朝覆辙,无限感伤。

    首句写景,先竭力渲染水边夜色的清淡素雅;二句叙事,点明夜泊地点;三、四句感怀,由“近酒家”引出商女之歌,酒家多有歌妓,自然洒脱;由歌曲之靡靡,牵出“不知亡国恨”,抨击豪绅权贵沉溺于声色,含蓄深沉;由“亡国恨”推出“后庭花”的曲调,借陈后主之尸,鞭笞权贵的荒淫,深刻犀利。

    诗的首句“烟笼寒水月笼沙”,写轻轻的烟雾和淡淡的月光笼罩着寒水细沙。

    两个“笼”字将烟、月、水、沙四种景物融为一体,贴切传神地勾画出秦淮河两岸朦胧淡雅的景象,创设出一种冷清愁寂的氛围。

    首句写景,先竭力渲染水边夜色的清淡素雅。

    两个“笼”字连用,将轻烟、淡月、寒水、细沙四种景物融为一体,贴切传神地描绘出一幅月色迷茫、轻烟浮动的秦淮河两岸夜景,给人以迷蒙之感。

    二句叙事,点明夜泊地点。

    “夜泊秦淮”四个字为上一句的景色点出时间、地点,使之更具有个性,更具有典型意义,同时也照应了诗题;“近酒家”三个字又为下文打开了道路,由于“近酒家”,才引出“商女”、“亡国恨”、“后庭花”,也由此才触动了诗人的情怀。

    这七个字承上启下,网络全篇,诗人构思的细密、精巧,于此可见。

    三、四句感怀,于婉曲轻利的风调之中,表现出辛辣的讽刺,深沉的悲痛,无限的感慨,堪称“绝唱”。

    由“近酒家”引出商女之歌,酒家多有歌妓,自然洒脱;由歌曲之靡靡,牵出“不知亡国恨”,抨击豪绅权贵沉溺于声色,含蓄深沉;由“亡国恨”推出“后庭花”的曲调,借陈后主之尸,鞭笞权贵的荒淫,深刻犀利。

    这两句表达了较为清醒的封建知识分子对国事怀抱隐忧的心境,又反映了官僚贵族正以声色歌舞、纸醉金迷的生活来填补他们腐朽而空虚的灵魂,而这正是衰败的晚唐现实生活中两个不同侧面的写照。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后庭花》据说是南朝陈后主所作的乐曲,被后人称为“亡国之音”。

    “隔江”承上一句“亡国恨”故事而来,指当年隋兵陈师江北,一江之隔的南朝小朝廷危在旦夕,而陈后主依然沉湎在歌声女色之中,终于被俘亡国。

    这两句诗从字面上看似乎是批评歌女,而实际上是诗人有感于晚唐国事衰微、世风颓靡的现状,批评那些沉溺于歌舞升平而“不知”国之将亡的统治者。

    “犹唱”二字意味深长,巧妙地将历史、现实和想象中的未来联系起来,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

    这首诗写诗人所见所闻所感,语言清新自然,构思精巧缜密。

    全诗景、事、情、意融于一炉,景为情设,情随景至。

    借陈后主的荒淫亡国讽喻晚唐统治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对现实的深切忧思。

    感情深沉,意蕴深邃,被誉为唐人绝句中的精品。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晚唐统治者的辛辣讽刺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

    这样丰富的内涵、深刻的主题却容纳在短短的28个字之内,这其中的每一个字都凝练至及。

    诗歌的语言要求精练,只有精练才能含蓄,也只有含蓄才能见得精练。

    所以含蓄与精练互为表里,相得益彰。

    这首诗于情景交融的意境中,形象而典型地表现了晚唐的时代气氛,使人从陈后主的荒淫亡国联想到江河日下的晚唐的命运,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对现实的深切忧思,内容深厚,感情深沉,意味无穷,引人深思。

    历史背景

    商女,是侍候他人的歌女。

    她们唱什么是由听者的趣味而定,可见诗说“商女不知亡国恨”,乃是一种曲笔,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那座中的欣赏者—封建贵族、官僚、豪绅。

    《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据说是南朝荒淫误国的陈后主所制的乐曲,这靡靡之音,早已使陈朝寿终正寝了。

    可是,如今又有人在这衰世之年,不以国事为怀,反用这种亡国之音来寻欢作乐,这怎能不使诗人产生历史又将重演的隐忧呢!“隔江”二字,承上“亡国恨”故事而来,指当年隋兵陈师江北,一江之隔的南朝小朝廷危在旦夕,而陈后主依然沉湎声色。

    “犹唱”二字,微妙而自然地把历史、现实和想象中的未来串成一线,意味深长。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于婉曲轻利的风调之中,表现出辛辣的讽刺,深沉的悲痛,无限的感慨,堪称“绝唱”。

    这两句表达了较为清醒的封建知识分子对国事怀抱隐忧的心境,又反映了官僚贵族正以声色歌舞、纸醉金迷的生活来填补他们腐朽而空虚的灵魂,而这正是衰败的晚唐现实生活中两个不同侧面的写照。

    “后庭花”是指陈后主曾做一首《玉树后庭花》

    南朝陈后主的贵妃张丽华本是歌妓出身,她发长七尺,光可鉴人,陈后主对她一见钟情,据说朝堂之上,还常将其放在膝上共商国事。

    当时杨坚正积蓄兵力,有夺取天下之心,而陈后主并不在意,还整天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

    陈后主在光照殿前,又建“临春”、“结绮”、“望仙”三阁,自居临春阁,张丽华住结绮阁,龚孔二贵妃同住望仙阁,整日只作饮酒赋诗之事。

    这首诗是即景感怀的,金陵曾是六朝都城,繁华一时。

    目睹如今的唐朝国势日

    衰,当权者昏庸荒淫,不免要重蹈六朝覆辙,无限感伤。

    首句写景,先竭力渲染水边

    夜色的清淡素雅;二句叙事,点明夜泊地点;三、四句感怀,由“近酒家”引出商女

    之歌,酒家多有歌妓,自然洒脱;由歌曲之靡靡,牵出“不知亡国恨”,抨击豪绅权

    贵沉溺于声色,含蓄深沉;由“亡国恨”推出“后庭花”的曲调,借陈后主之尸,鞭

    笞权贵的荒淫,深刻犀利。

    浣溪沙

    鉴赏

    这首词写于元丰五年(1082)春,当时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任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

    这在苏轼的政治生涯中,是一个重大的打击,然而这首词却在逆境中表现出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

    上阕写自然景色,首二句描写早春时节,溪边兰草初发,溪边小径洁净无泥,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却以萧萧暮雨中,杜鹃哀怨的啼声作结。

    子规声声,提醒行人"不如归去",给景色抹上了几分伤感的色彩。

    下阕却笔锋一转,不再陷于子规啼声带来的愁思,而是振起一笔。

    常言道"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岁月的流逝,正如同东去的流水一般,无法挽留。

    然而,人世总有意外,"门前流水尚能西",既是眼前实景,又暗藏佛经典故。

    东流水亦可西回,又何必为年华老大徒然悲哀呢?看似浅显,却值得回味。

    先著《词洁》卷一谓:"坡公韵高,故浅浅语亦自不凡。

    "全词洋溢着一种向上的人生态度,然而上阕结句的子规啼声,隐隐折射出词人处境,也更显出词中达观态度的难能可贵。

    急求七年级上册古诗及赏析(书后面) 七年级上册的古诗》由(三晋范文网)整理提供,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Copyright © 2023 三晋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京ICP备140017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