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范文大全 | 常用申请书 | 党团范文 | 讲话发言 | 作文大全 | 报告叙述 | 合同范文 | 党建教育 | 入党材料 | 心得体会 |
三晋范文网
  • 政府政务
  • 分析材料
  • 党委党建
  • 民主生活
  • 先进性教育
  • 保先教育
  • 您的位置:三晋范文网 > 党建教育 > 分析材料 > 正文 2019-11-05 07:28:16

    论语别裁读后感_论语别裁读后感1000

    《论语别裁》读后感

    ——不让权威禁锢自己的思想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每每看到这话,就回想起幼时,在课堂上跟着老师一丝不苟认真地读孔圣人经典的情景。

    我是谨慎而听话的,大部分同学也如是,于是老师翻译,我们记录,课堂一片祥和。

    考试时解释“子曰”,大家也是千篇一律的答案。

    读了南怀瑾老师的《论语别裁》开篇的“学而”前几页,才发现这三句耳熟能详,曾经不以为然的“子曰”,其实我从前压根就没有理解过其真正含义。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做学问,要随时随地有思想,随时随地有见习,随时随地有体验,随时随地能够反省,就是学问。

    开始做反省时并不容易,慢慢的有了一些进步,便会有会心的兴趣,就会“不亦说乎”而高兴了。

    做学问是件清苦的事,可能一辈子都没有人了解,但是孔子说只要有学问,自然有知己。

    因此他接着说“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

    ”寂寞凄凉的时候,有一个知己来了,那是非常高兴的事情。

    而这个“有朋自远方来”的“远”字,是形容知己之难得。

    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就是说做学问的人,乃至一辈子没有人了解,也“不愠”,不怨天尤人。

    孔夫子还说过,“无友不如己者”。

    初闻此言是在中学,当时就诧异,只交比自己强的朋友,如果人人如此,那世间没有人能有朋友了!孔老先生岂不很势利?其实是我误会了。

    夫子的意思是,对朋友要“敬”,在自己眼中,他们都比自己做得好。

    亦如民国时期佛教大德印光法师所言,“看一切人都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

    这是多么高的境界啊,孔子的智慧,有多少竟被我们轻率地误解了——甚至加以嘲讽。

    《论语》,我国传统文学的经典,儒家思想的精粹,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历了无上的荣耀,虽然被董仲舒篡改到朱熹注解统一思想……到当今的大师、教授、专家……拿它说事,人们大都不知其真实面目了。

    明朝以后,朱家皇帝下令以四书考选功名,而且必须采用朱熹的注解。

    因此六七百年来,所有四书五经,孔孟思想,大概都被限制在“朱熹的孔子思想”中。

    换句话说,明代以后的人为了考功名,都在他的思想中打圈子。

    从建国到现在,六十年过去了。

    近年来,“国学热”渐渐兴起,曾经抛下的经典,今朝又重拾起。

    人们开始重新解读祖先的遗产,圣哲的智慧,国学大家们逐渐走入了我们的视线。

    我尊重每一位内心纯良的学者大师,没有他们对历史的悉心研究,哪里来的社会进步?但是我们没有必要亦步亦趋追随高人的脚步。

    今天是这个声音,我们顶礼膜拜,明天有人出来反对,我们又趋之若鹜,唯其马首是瞻。

    从众心理,是社会心理的普遍现象之一。

    所谓从众,是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或违背自己的意见,使自己的言语、行为保持与群体一致的现象。

    从众、迷信权威是给自己内心的禁锢。

    其实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独立的思想。

    众所周知,《论语》是孔子及弟子的言行记录。

    作为大政治家、大教育家、大思想家的孔子生活在距离我们约2500年前的春秋时期,真实的孔子不复存在,唯有思想流传百世。

    而对他思想的理解,我们也只能揣测和研究。

    孰是孰非全靠自己内心的判断。

    现实中绝大部分人都是东倒西歪的芦苇,可即使是芦苇,我们也要做有思想的芦苇。

    读了南怀瑾老师的研究心得,我顿时觉出了中国传统文学的滋味,体验了解读传统经典的别样乐趣,同时也豁然开朗:思想是自由的,除了你自己没有人能禁锢它,思维在碰撞中才能产生火

    《论语别裁》读后感

    《论语别裁》是南怀谨先生对《论语》的解释。

    整本书都在教我们做人做事的道理。

    无论做什么事情,包括为政还是做学问都是以做人为基础的。

    我不是一个善于总结反思的人,对于《论与别裁》可能理解的不深,只能记下自己一些零星的感受。

    对于《论语》里经常提到的“君子”“小人”其中有一句对我的感触特别大。

    “小人之过也必文”这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文过饰非”。

    有些人对于自己的过错,总喜欢给自己找一个借口、理由来掩盖自己的过错。

    而一个君子错了,就承认错了,所谓君子之过如日月之蚀,和太阳、月亮一样,偶尔有一点黑暗阴影,大家都看得见。

    可是等一会就会过去,仍不失原有的光明。

    君子不怕有过,不要自己去掩饰,错了就坦诚错了,大家都看得见,这就是君子风度。

    不过现在明白了,改过来,人们就像对月亮、太阳一样,仰望他的光明。

    读到这几句话的时候,我就在反思自己:在这方面我是个君子还是个小人?对于自己的过错我是否能够坦诚?不,我没做到。

    作为一名教师,特别是当我错怪了某位同学的时候,我曾因为自己是老师而不好意思或是不肯蹲下身子跟孩子说声对不起。

    现在返回头来想想:我们教师都在教育孩子诚实,不要说谎,但老师自己却不能勇敢地面对自己的错误,这叫孩子怎样做?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当我们面对错误,勇敢地说出“对不起”的时候,我想,因为我们的坦诚,我们依然是孩子敬重的老师。

    这些道理大家都懂,但是又能有多少人做到呢?这也就是所谓“执德不弘、信道不笃”。

    譬如:看见别人做好事,心里一定肃然起敬;看见人家有好画,心里也很欣赏;读书时看到有些道理很对,也很开心,但是我们照着做了吗?没有,这就是“执德不弘”。

    我们没有这样远大,我们也服从真理,看见别人做好人好事也很钦佩,但是自己做起来,没那么积极,不能发挥。

    我们人生的体会,有时明明知道这个道理,但到处理事情时,自己的个性、脾气一来,就不管道理了,这就是“信道不笃”不踏实。

    “焉能为有,焉能为之”,换句话说,自己没有建立一个人生观,自己没有中心思想,简单一点就是缺少一种目标的动力,这就像我们最近在写的三年规划,开始时,我有些迷茫:我该怎样给自己定位,自己的目标在哪里?偶然间在杂志上看到这样一件事情:法国一家报纸曾经进行刊登过一个问题:“如果法国最大的博物馆卢浮宫失火了,情况只允许抢救出一幅画,你会抢救哪一幅?”据说这家报纸收到数以万计的答案,人们纷纷论证自己的选择,有的甚至写出几万字的论文,阐明为什么应该选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而不是凡高的“向日葵”,或者为什么应该是“向日葵”而不是“岩间圣母”。

    众人相持不下,谁也不服谁,直到法国著名作家贝尔纳说:“我抢离出口最近的那幅。”

    道理很简单,在失火的情况下,到处是浓密的烟雾,你根本无法看清哪幅画挂在哪儿,如果你冒险进去找你心中认定的那幅,很可能的结果是在找到那幅画之前,你自己已经葬身火海。

    而抢离出口最近的那幅,虽然不是最有价值的,但却是最可行的。

    再说,一幅画只要能挂在卢浮宫,就说明它怎么都差不到哪儿去,尤其当其它的画都化为灰烬以后,这一幅即使再普通,也会变得不普通不寻常。

    这个故事给了我一个启示:给自己订一个目标,并不是一定要价值最大的目标,而是最有可能实现的目标。

    给自己确定一个目标,一个前进的方向,尽量做到执德能弘,信道能笃。

    《论语别裁》读后感

    读了南怀谨的《论语别裁》让我想到的是瑞典汉内斯.阿尔文的名言:“如果人类要在21实际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40年,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论语是我们华夏民族5000年智慧的结晶。

    对社会,对人,对社会和人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作详细而又精炼的透视。

    《论语》中的每一句话都是经典,为我们明白地讲述了:《论语》讲究做人做事,如何完成做一个人。

    南怀瑾老先生把《论语》用自己的理解意译了一遍,将孔子为人处世的态度展示出来,教我们懂得一些道理。

    在我以前的概念中,“读书就是学问”,有学问的人都是那些有文化的人,也都是那些学识渊博的学者。

    我从《论语别裁》书中读到,并找到了答案,前面所说的是错误的。

    至于那些学识渊博的人,应该说,只能是他们“见闻广博”;至于那些文章写的好是这个人的文学好,不能说他有学问。

    至于学问,哪怕不认识一个字,也可能有学问——做人好,做事对,绝对的对,绝对的好,这就是学问。

    从《学而》中,我就能感受到孔子立身处世的态度,“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入则孝”,我明白了,这个学生在家里是个孝子,“出则弟”就是在外面,对朋友,对社会,对一般人就能够友爱,扩而充之爱国家,爱天下……记得有人说过:要看一个人是否能与你交朋友,就先看他在家里是否是一个孝子。

    这就是“入则孝”,若在家里,连自己的家人都不能做到“入则孝”,何况在外,怎能做到“出则弟”?与别人交朋友呢?在学校同样如此,同事之间也要做到“出则弟”,学校是一个大家庭,老师之间要讲友爱,讲团结,才能把人作好,才能把事作好,才能爱自己的学生,才能教书育人。

    “谨而信”也提到做人做事要非常地谨慎。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为人处世要言中有信,也要谨慎处世而信,在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一切都要言而有信,答应了别人的事要做到,老师要求学生做到的,首先自己要为人师表。

    同时又“泛爱众”,一个人有了伟大的胸襟,能够爱人,在学校里,彼此之间的友爱,对学生的爱,扩而充之,就能爱天下人就如爱自己一样。

    假如一个人对这些都做到了,就能“而亲仁”,就能再亲近那些有学问,有道德的人,就能与他人和睦相处,也就能做到“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了。

    也就是说,学会了做人,做好了人,还有更多更好的心情,更多更好的精力再去“学文”,热爱文学的就做文学家,热爱科学的就做科学家,热爱艺术的就做艺术家等等,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志向所在,兴趣爱好,去以量力而行。

    在读到第七篇《述而》中有一句“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进一步我能理解到孔子在当时那个年代对富贵、对金钱的认识。

    孔子告诉了我们应该追求富有,这是非常符合我们现实人的思想的,如果都追求贫穷,社会怎么发展呢?以孔子的看法就是如果能挣到钱,干什么活都行,但是我们应该有道德上,甚至法律上的底线。

    该挣的钱我们理直气壮地挣,心里塌实,当然也不能怕吃苦,怕干累活。

    现实中,确实有这种现象,可以不费力气,得到一笔钱,可以让我们变得富有,生活上一个层次,在这个时候,一定认识到自己,一定把握住自己,一定守住道德的底线。

    记得看过一个节目《人与社会》,一个农民在自家房子底下挖出了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如果卖了的话,那么家里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因为这几个青铜器可以卖上几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

    经过很长时间的思想斗争最终他把青铜器上交了国家。

    孔子话和这个小故事中我觉得对富有的认识必须保持一份清醒的,说起来容易,真地做起来很难的。

    这需要我们每个人有一定的修养。

    随着对教育事业越来越看重,教师的工资也是不断增长,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更应该正确、清醒地面对自己的职业和金钱的关系,为社会和国家培养真正的人。

    人就像一块磁铁,吸引思想相近、志同道合的,排斥其他不同类的。

    如果你想结交仁慈、慷慨的人,自己也必须先成为这样的人,种什么因,收什么果。

    这也许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吧。

    确切地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文明。

    一个人真正成为文明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正因为这是很高很难做到的要求,所以我们目前的社会总是在反复提倡精神文明建设。

    作为教育工作者呢,也要把握好这个度,虽然孩子们小,但也要将心比心的为他们想想。

    当你要求孩子们做某件事时,首先想想,你做到了吗?然后再要求孩子,所以自己要以身示范。

    正所谓“播种一个行动,你会收到一个习惯;播种一个习惯,你会收到一个个性;播种一个个性,你会收到一个命运;播种一个善行,你会收到一个善果;播种一个恶行,你会收到一个恶果。

    《论语别裁》中有这样一个故事“狮子搏物”,“狮子是百兽之王,狮子何以会是百兽之王?因为他对任何事情都很恭敬,很认真,当狮子要吃人的时候,使出全副的力量,绝不放松,当狮子抓一只小老鼠的时候,也是用全部力量,这种狮子的精神,就是无小大,无敢慢,一件事情到了手上,不管小事大事,不要以为容易,如果以为容易往往出毛病,这就是说怎样可以做到泰而不骄。

    ”这就是狮子,对任何事都是认真对待。

    俗话说“态度决定一切。

    ”其实,任何事业成功的人大都是从小事做起的,为什么会成功,因为他们从来不把小事当作小事看。

    所以对于毛躁的我来讲,我要做“狮子”,任何事都当大事来做,竭尽全力做到精益求精,我想我会成功的。

    南先生最后说“万事都从做人开始,一个人生,无论做什么事业——做官、经商、做学者、做平民,都是要做人。

    事业的升沉成败,各有变化不同。

    但无论如何,总要做人。

    ”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职业要求我们要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

    有时,在我们的工作中要把计划落实下去,有时需要做一些说服工作,但是,我们发现,没有哪一位哲学家会叫卖自己的观点,因为这不是说服不说服的问题,哲学的深层次,而是你不得不信服他,所以,我们要学习传统文化,学一些哲学,这也是提高我们工作的能力。

    以上是我对《论语别裁》一部分浅薄的看法,虽然未能全部领会,但是,我相信深者得其深,浅者得其浅,这都是一种境界,我想这也应该是《论语》的价值和意义吧。

    论语别裁读后感_论语别裁读后感1000》由(三晋范文网)整理提供,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Copyright © 2023 三晋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京ICP备140017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