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范文大全 | 常用申请书 | 党团范文 | 讲话发言 | 作文大全 | 报告叙述 | 合同范文 | 党建教育 | 入党材料 | 心得体会 |
三晋范文网
  • 辞职报告
  • 实习报告
  • 述职报告
  • 调查报告
  • 调研报告
  • 社会实践报告
  • 工作报告
  • 自查报告
  • 您的位置:三晋范文网 > 报告叙述 > 述职报告 > 正文 2019-11-16 07:37:48

    咏史译文 [《咏史》其五译文]

    咏史

    作者:李商隐

    北湖南埭水漫漫1,一片降旗百尺竿2。

    三百年间同晓梦,钟山何处有龙蟠3?

    全部注释

    1.北湖:南京玄武湖。

    《金陵志》:"南埭,水上闸也。

    "北湖南埭,统指玄武湖,是南朝操练水军的场所,也是帝王游宴之处。

    此言水漫漫,意谓昔日之水军、帝王皆不复存在,唯湖水漫漫矣。

    2.一片降旗:刘禹锡《金陵怀古》:"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乃指东吴孙皓降晋。

    3.南京为六朝故都,三百年间,王朝更替,降旗屡树,非但孙吴一回。

    龙蟠:徐爰《释问》:"建康东北十里,有钟山,旧名金山,后更号蒋山。

    诸葛亮以为钟山龙盘,即蒋山也。

    张勃《吴录》:"刘备曾使诸葛亮至京,因睹秣陵山阜,乃叹曰:'钟山龙盘,石头虎踞,帝王之宅也。"

    此咏六朝兴废更替之作。

    首句即言六代繁华已去,唯流水漫漫,一派萧条冷寂。

    与刘禹锡"潮打空城寂寞回"意同。

    以下三句阐发国家兴亡在于人事,而不在山川形胜之理。

    与刘禹锡《金陵怀古》"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意同。

    刘、余《集解》云:"层层作势,逼出末句,道破而不说尽,雄直之中自含顿挫之致。"

    【赏析】:

    这是首咏史诗。

    通过对两汉之际王莽篡权的历史回顾,借古喻今。

    作者跳出了封建时代妇女生活的狭窄天地,发表了对社会、政治的一些见解。

    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咏史

    戎昱

    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

    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

    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

    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

    中唐诗人戎昱这首《咏史》,题又作《和蕃》,最早见于晚唐范摅的笔记小说《云溪友议》“和戎讽”条。

    据说,唐宪宗召集大臣廷议边塞政策,大臣们多持和亲之论。

    于是唐宪宗背诵了戎昱这首《咏史》,并说:“此人若在,便与朗州刺史。

    ”还笑着说:“魏绛(春秋时晋国大夫,力主和戎)之功,何其懦也!”大臣们领会圣意,就不再提和亲了。

    这则轶闻美谈,足以说明这首诗的流传,主要由于它的议论尖锐,讽刺辛辣。

    这是一首借古讽今的政治讽刺诗。

    唐代从安史乱后。

    朝政紊乱,国力削弱,藩镇割据,边患十分严重,而朝廷一味求和,使边境各族人民备罹祸害。

    所以诗人对朝廷执行屈辱的和亲政策,视为国耻,痛心疾首。

    这首讽喻诗,写得激愤痛切,直截了当,一针见血。

    在中唐,咏汉讽唐这类以古讽今手法已属习见,点明“汉家”,等于直斥唐朝。

    所以首联是开门见山,直截说和亲乃是有唐历史上最为拙劣的政策。

    实际上是把国家的安危托付给妇女。

    三联更鞭辟入里,透彻揭露和亲的实质就是妄图将女色乞取国家的安全。

    诗人愤激地用一个“岂”字,把和亲的荒谬和可耻,暴露无遗。

    然而是谁制订执行这种政策?这种人难道算得辅佐皇帝的忠臣吗?末联即以这样斩钉截铁的严峻责问结束。

    诗人以历史的名义提出责问,使诗意更为严峻深广,更加发人思索。

    此诗无情揭露和亲政策,愤激指责朝廷执政,而主旨却在讽谕皇帝作出英明决策和任用贤臣。

    从这个角度看,这首诗虽然尖锐辛辣,仍不免稍用曲笔,为皇帝留点面子。

    对于历史上和亲政策的是非得失要作具体分析,诗人极力反对的是以屈辱的和亲条件以图苟安于一时。

    由于“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一联,击中了时政的要害,遂成为时人传诵的名句。

    咏史左思

    弱冠弄柔翰。

    卓荦观群书。

    着论准过秦。

    作赋拟子虚。

    边城苦鸣镝。

    羽檄飞京都。

    虽非甲胄士。

    畴昔览穰苴。

    长啸激清风。

    志若无东吴。

    铅刀贵一割。

    梦想骋良图。

    式眄澄江湘。

    右盻定羌胡。

    功成不受爵。

    长揖归田庐。

    左思认为自己文韬能与贾谊、司马相如媲美,武略可堪与司马穰苴并论,希望得到朝廷的重用,平治天下。

    功成之日,不受封爵,隐退田园。

    但他的抱负落空了,西晋统治者认为他出身寒微,将他弃在一旁。

    据《世说新语》记载,左思貌丑口讷。

    与左思同时代的潘岳是著名的美男子。

    《世说新语容止篇》记载:“潘安仁夏侯湛并有美容,喜同行,时人谓之连壁。

    ”“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

    少时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者,莫不连手共萦之。

    ”与此相对应,《世说新语》描写左思:“左太冲绝丑,亦复效岳游遨,于是群妪齐共乱唾之,委顿而返。”

    左思虽貌丑,但极有才气。

    《三都赋》与《咏史》诗是其代表作。

    据《晋书》云,左思少时学书与音乐不成,其父认为他笨,左思受到刺激,发奋勤学,历十年而写成《三都赋》。

    《三都赋》在京城洛阳广为流传,人们啧啧称赞,竞相传抄,一下子使纸昂贵了几倍。

    原来每刀千文的纸一下子涨到两千文、三千文,后来竟倾销一空;不少人只好到外地买纸,抄写这篇千古名赋。

    洛阳纸贵这个成语就是由来于此!《文心雕龙神思篇》称“左思炼都以一纪”,把他列为古来文思迟缓的作者之一,评为:“虽有巨文,亦思之缓也。

    ”同样是刘勰,评潘岳则曰:“安仁轻敏,故锋发而韵流。”

    左思的《咏史八首》不专咏古人、古事,而是借以写自己的怀抱。

    本篇为第一首,乃是言志之作。

    晋武帘时羌胡、东吴和晋屡相攻伐,咸宁五年(279)晋伐吴,诏书有“孙皓犯境,夷虏扰边,……上下戮力以南夷句吴,北威戎伙”等语,和此诗所咏情事相合。

    本篇直抒胸臆,议论滔滔,笔墨淋漓,气象开阔。

    然而,这些议论不是空泛的,诗人巧妙地将自己的壮志高标通过那些能够激发人们想象的具体事物表达出来。

    比如诗人自述文才出众,便说“著论准《过秦》,作赋拟《子虚》,这就使人想到他具有贾谊和司马相如那样的才华。

    又如他自述武略过人,是借边城报警和自己娴习兵法来表达的。

    他不空谈志向的宏伟,而是写道:“长啸清风,志若无东吴”,以此见出其豪放高迈的胸襟。

    正因为诗中的议论都紧扣住具体意象,因此,全诗既有纵横古今的气势,又有鲜明生动的形象。

    此诗以情取胜,但并不疏于文辞。

    诗中多用对偶句,造句工稳,读起来自然流畅。

    他也精干炼字,象“弄柔翰”的“弄”字,生动地表明诗人运笔白如,得心应手;“长啸激清风”的“激”字,写出了诗人搏击风云的气概;而“左眄”、“右盼”二词,更是大有顾盼间横扫千军的气势。

    这些字词都有传神写态之妙,正见出诗人驾驭文字的功力。

    郁郁涧底松。

    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

    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

    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

    由来非一朝。

    金张藉旧业。

    七叶珥汉貂。

    冯公岂不伟。

    白首不见招。

    1.郁郁:茂盛的样子。

    涧:本指两山间的流水,此指谷底。

    苗:指初生之草木。

    2.彼:指山上苗。

    径寸茎:直径一寸的茎干。

    荫:遮蔽,遮掩。

    此:指涧底松。

    百尺条:百尺高的树木。

    条:条干。

    百尺言其高大。

    3.世胄:世家子弟。

    胄:后裔。

    蹑:登。

    英俊:有才能的人。

    沉:埋没。

    下僚:地位卑下的小官。

    4.地势:地理形势。

    这里表面上指松苗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实际上指世胄英俊所处的地位权势不同。

    使之然:使他们如此。

    由来:从来,从古而来。

    非一朝:不是一天形成的。

    5.金张:指汉代金日惮(石字旁,音DI一声)和张汤家,自汉武帝时起,到汉平帝止,七代为内侍。

    《汉书·金日惮(石字旁,音DI一声)传赞》:“七世内侍,何其盛也。

    ”又《汉书·张汤传》:“安世(张汤子)子孙相继,自宣元以来为侍中、中常侍......者凡十余人。

    功臣之世惟有金氏、张氏亲近贵宠,比于外戚。

    ”借:依靠旧业:先人的遗业。

    七叶:七世,指汉武帝到汉平帝(武、昭、宣、元、成、哀、平七帝)。

    珥汉貂:汉代凡侍中、常侍等官冠旁都插貂尾为饰(侍中插左、常侍插右)。

    戴逵《释疑论》:“张汤酷吏,七世珥貂。

    ”珥:插。

    6.冯公:指冯唐,汉文帝时,老年仍居郎署小官。

    《文选》李善注引荀悦《汉纪》:“冯唐白首,屈于郎署。

    ”伟:指才能突出。

    白首:白头,指年老。

    招:指被皇帝召见、重用的意思。

    《咏史》其二翻译

    茂盛的松树生长在山涧底,风中低垂摇摆着的小苗生长在山头上.

    (由于生长的地势高低不同,)凭它径寸之苗,却能遮盖百尺之松.

    贵族世家的子弟能登上高位获得权势,有才能的人却埋没在低级职位中.

    这是所处的地位不同使他们这样的,这种情况由来已久并非一朝一夕造成的.

    汉代金日磾和张安世二家就是依靠了祖上的遗业,子孙七代做了高官.(珥汉貂:珥,插.汉代侍中官员的帽子上插貂鼠尾作装饰.)

    汉文帝时的冯唐难道还不算是个奇伟的人才吗?可就因为出身微寒,白头发了仍不被重用.

    赏析:

    《咏史》的第二首,它针对魏晋以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腐败局面,以"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的强烈对比,反映出寒门与士族的矛盾,暴露出门阀制度的腐朽与黑暗,又引用史实说明有才之士横造压抑乃古有之。

    这样的诗歌所评论的就不止是现实,而且包容了历史;所谴责的就不再是偶然的现象,而是社会的痼疾;所抒发的也不只是作者的个人怨恨,而是代表了古往今来寒士们的不平之鸣。

    这首诗开端巧用比兴,然后用自然现象引入社会现实,最后援引史实进行说明,使史实与现实紧密结合,咏史实为咏怀,这是左思《咏史》成熟的重要标志。

    吾希段干木。

    偃息藩魏君。

    吾慕鲁仲连。

    谈笑却秦军。

    当世贵不羁。

    遭难能解纷。

    功成耻受赏。

    高节卓不群。

    临组不肯绁。

    对珪宁肯分。

    连玺曜前庭。

    比之犹浮云。

    我仰慕段干木这位贤士,虽然隐居安卧不作官,却能(藩:保卫)保护魏国君主免遭秦国的兵祸.

    我仰慕鲁仲连这位贤士,谈笑间能使秦军撤退.

    他活在世上看重的是自由自在不受束缚,而当国家遭受灾难时能站出来解除祸乱.

    大功告成后,又以接受封赏为耻,这种高尚的气节真是非常卓越不同一般.

    面对官印(组,系官印的带子)不肯系佩在身,面对爵位(珪,同圭,上圆下方的玉器,不同的爵位所赐予的珪也不同)他岂肯接受.

    若成串的大印使前庭大放光彩,(有的人觉得这样很荣耀,)而他把这比作好像浮云一般,根本无所谓.

    济济京城内。

    赫赫王侯居。

    冠盖荫四术。

    朱轮竟长衢。

    朝集金张馆。

    暮宿许史庐。

    南邻击钟磬。

    北里吹笙竽。

    寂寂杨子宅。

    门无卿相舆。

    寥寥空宇中。

    所讲在玄虚。

    言论准宣尼。

    辞赋拟相如。

    悠悠百世后。

    英名擅八区。

    皓天舒白日。

    灵景耀神州。

    列宅紫宫里。

    飞宇若云浮。

    峨峨高门内。

    蔼蔼皆王侯。

    自非攀龙客。

    何为歘来游。

    被褐出阊阖。

    高步追许由。

    振衣千仞冈。

    濯足万里流。

    荆轲饮燕市。

    酒酣气益震。

    哀歌和渐离。

    谓若傍无人。

    虽无壮士节。

    与世亦殊伦。

    高眄邈四海。

    豪右何足陈。

    贵者虽自贵。

    视之若埃尘。

    贱者虽自贱。

    重之若千钧。

    主父宦不达。

    骨肉还相薄。

    买臣困樵采。

    伉俪不安宅。

    陈平无产业。

    归来翳负郭。

    长卿还成都。

    壁立何寥廓。

    四贤岂不伟。

    遗烈光篇籍。

    当其未遇时。

    忧在填沟壑。

    英雄有迍邅。

    由来自古昔。

    何世无奇才。

    遗之在草泽。

    习习笼中鸟。

    举翮触四隅。

    落落穷巷士。

    抱影守空庐。

    出门无通路。

    枳棘塞中涂。

    计策弃不收。

    块若枯池鱼。

    外望无寸禄。

    内顾无斗储。

    亲戚还相蔑。

    朋友日夜疏。

    苏秦北游说。

    李斯西上书。

    俯仰生荣华。

    咄嗟复雕枯。

    饮河期满腹。

    贵足不愿余。

    巢林栖一枝。

    可为达士模。

    论左思的《咏史》诗

    为什么在功名利禄到来之时,左思毅然却步了呢?这在《咏史》诗中亦可以寻找到理解这一问题的线索。

    左思居住在洛阳,面对着“落落穷巷士,抱影守空庐”(其八)的情景,愧恨交加,认识到自己来洛阳是一次失足。

    因此自责自惭地说:“自非攀龙客,何为忽来游?”他想步许由的后尘:“振衣千仞岗,濯足万里流。

    ”(其五)虽然想做段干木、鲁仲连式的人物,“当世贵不jī@⑺,遭难能解纷。

    ”(其三)但是,晋司马氏统治集团内部的相互残杀,愈演愈烈;这里又没有象魏文侯、平原君那种礼贤下士的人物。

    况且腐败的政治,残酷的杀夺,使荣枯盛辱瞬息万变。

    “fǔ@⑻仰生荣华,咄嗟复diāo@⑼枯。

    ”在这样的时代,“饮河期满腹”的偃鼠,“巢林栖一枝”的鹪鹩,“可为达士模”(其八)。

    弃却富贵,退居乡里,以求洁身自好,成了左思的必然道路。

    田园生活,远离杀夺中心,使左思怡然自得,乐陶其中(见《招隐》之二)。

    但是左思心情并不平静:“高志局四海,块然守空堂。

    壮齿不恒居,岁暮常慨慷。

    ”(《杂诗》)又可见左思选择退居乡里的道路,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是有着无限的悲凉与凄怆的。

    就是这样,左思的《咏史》诗以它所特有的深厚社会内容,熔铸着左思的平生理想,奠定了它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坚实地位。

    另外,《咏史》诗在艺术上也有着它特出的地方。

    第一,力矫太康颓靡文风,承继建安雄健骨力。

    晋初太康文坛上,总的创作倾向是:刻意摹仿古人作品,很少结合现实实际;追求辞句华丽和对偶的工整,形成了绮靡浮泛的形式主义风尚。

    在这种颓风面前,左思则独树旗帜,以《咏史》诗为代表,继续发扬了建安文学“以情纬文,以文被质”的优秀传统。

    虽然以咏史名篇,不是左思首创,但左思能从现实生活出发,精心选择史实,巧妙地融汇进自己的思想、情感,借咏史以抒情,借抒情以讥世。

    这不仅突破了前人咏史诗只限于一事,“堆垛寡变”的局限,而且与太康文学刻意摹仿古人、脱离现实的形式主义倾向分庭抗礼。

    钟嵘说,左思的《咏史》诗“文典以怨,颇为精切,得讽喻之致。

    ”是很符合左思诗的实际的。

    在艺术形式方面,《咏史》诗并非不注重,诗人从华丽之中求朴拙,于浮泛之外求深蕴,质朴自然,奔放沉郁,绝少雕镂的痕迹。

    综上两个方面,钟嵘称赞左思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左思风力”(《诗品》)。

    王夫之则说:“三国之降为西晋,文体大破,不绝于来兹者,非太冲其焉归?”(《古诗评选》卷四)这些评价是公允的。

    第二,才志结合,浑然一体。

    陈祚明曾说:“太冲一代伟人,胸次浩落,洒然流咏。

    似孟德而加以流丽,仿子建而独能贵简。

    创成一体,垂示千秋。

    其雄在才,而其高在志。

    有其才无其志,语必虚矫;有其志而无其才,音难顿挫。

    ”(《采菽堂古诗选》卷十一)陈祚明指出左思成功的原因,在于才志结合,是很对的。

    左思的艺术才能,使《咏史》八首,每首都可以独立,并能体现出一定的社会意义;同时用一根高洁理想、情操的金缕线,把首首串连在一起的,浑然一体,内在结构紧密使之不可分割。

    其一,正面畅抒自己的理想,可谓全组诗的总纲;其二,写遭受门阀制度的压抑而产生的悲愤之情;其三,表示要以段干木、鲁仲连为榜样,另僻蹊径,以期报国;其四,写自己甘于孤寂专心著述,成就自己;其五,再写此路不通,而想追奔许由;其六,赞誉荆轲,借以披露情怀;其七,从历史上许多英俊人物沈埋下僚,以慰心中的不平;其八,写社会的黑暗,决心避世,求洁身自好。

    这些作品中,思想情感似滔滔江水,奔泻翻腾;又似九曲黄河,曲折回环,一咏三叹,反复宛转。

    慷慨悲壮之中,有细腻旖旎;低音纤气之内,又挟滚滚沉雷。

    左思把丰富多变的思想感情,分别写在各首之中,恰似一个巨手巧匠把颗颗散珠组成一个完整精美的花环。

    因而《咏史》“遂为古今绝唱”(胡应麟语),在中国文学史上,咏史诗体同左思的名字便紧紧联起来了。

    作为封建阶级文人的左思,又处在黑暗险恶的政治环境之中,他所写的《咏史》诗不可能不打上鲜明的阶级烙印,不能不留下他那个时代所给他的影响,如消极避世的思想,虚无无为的思想。

    我们不能因为左思的《咏史》诗有着丰富的精华而对其所含有的封建性的糟粕,尽管相比之下份量很轻,而有所忽视。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162805.html?wtp=tt

    咏史译文 [《咏史》其五译文] 》由(三晋范文网)整理提供,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Copyright © 2023 三晋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京ICP备140017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