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范文大全 | 常用申请书 | 党团范文 | 讲话发言 | 作文大全 | 报告叙述 | 合同范文 | 党建教育 | 入党材料 | 心得体会 |
三晋范文网
  • 辞职报告
  • 实习报告
  • 述职报告
  • 调查报告
  • 调研报告
  • 社会实践报告
  • 工作报告
  • 自查报告
  • 您的位置:三晋范文网 > 报告叙述 > 社会实践报告 > 正文 2019-11-08 07:36:33

    【唐宋"八大家”写的诗】 唐宋的八大家

    唐宋八大家,是指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

    其中苏洵、苏轼、苏辙并称“三苏”,苏洵是苏轼和苏辙的父亲,苏轼是苏辙的哥哥。

    韩愈(768—824年),字退之,南阳邓州人。

    因河北昌黎系韩氏郡望,世称“韩昌黎”。

    唐代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韩愈早年丧失父母,由兄嫂抚养长大成人。

    唐贞元八年(792年)考中进士,任监察御史、国子博士等职。

    他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

    唐宪宗时,曾随斐度平定淮西藩镇之乱,升为刑部待郎,后因直言谏书,触犯宪宗皇帝,被贬为潮州(广东潮州)刺史。

    穆宗即位,他奉诏回京,此后历任京兆尹、兵部侍郎及吏部侍郎等职。

    他倡导古文运动,反对六朝之后形式主义的骈偶文,主张写作内容充实的散体文。

    他自己身体力行,在继承秦汉古文基础上创新发展,写出了许多优秀的散文作品,如《师说》、《进学解》、《张中丞传后序》、《说马》等。

    由于他的倡导,散文得到了新的繁荣和发展。

    其散文雄奇奔放,其诗内容比较广泛,力求宏伟奇崛,用字险怪,被后人称为“硬体诗”,对宋代诗文影响很大,是古代文学发展中最重要的革新家之一。

    他“文起八代之衰”,位居“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为“韩柳”。

    有《韩昌黎先生集》传世。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祖籍河东(现在山西永济),故人称柳河东。

    生于长安(现在陕西西安),长于长安。

    幼敏悟。

    4岁时,母亲卢氏教以古赋14篇,皆能朗朗背诵。

    贞元9年(793),进士及第。

    这一时期,他在功名、仕途上都比较得意。

    21年(805),唐顺宗即位,33岁的柳宗元为礼部员外郎,协助王叔文等改革弊政,为反对宦官擅权、藩镇割据,做了不少于国于民有利的大事。

    王叔文革新集团执政不到7个月,因遭宦官和豪族大官僚的联合反扑而失败。

    宪宗即位,柳宗元被贬为永州(现在湖南零陵)司马。

    在永州10年,艰苦生活的磨练,辛勤的创作,使他在文学上获得了卓越的成就。

    元和10年(815),柳宗元奉诏回京,但旋即又改贬为柳州(现在属广西)刺史。

    柳州所处荒僻,环境恶劣,柳宗元尽力为百姓做了不少兴利除弊的好事,如释放奴婢、组织开垦荒地、兴办学堂、破除迷信落后风俗、发展文化卫生事业等。

    4年后卒于柳州,年仅47岁。

    世人又称他为柳柳州。

    柳宗元和韩愈齐名,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诗幽峭明净,自成一家。

    有《柳宗元集》45卷,附外集两卷及补遗,搜辑比较完备。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江西庐陵(今吉安)人。

    幼年丧父家贫,母亲以芦荻画地教其识字,发愤苦学,二十四岁时中进士,后历任翰林学士、副宰相等职,积极参与范仲淹的“庆历革新”。

    同时,他又是北宋古文革新群体的领导者,文章和诗词创作都很出色。

    他积极奖掖后进,王安石、苏东坡等人都曾受到他的提携。

    欧阳修散文成就突出,散文发展史上的地位类似于中唐韩愈。

    政论文在欧阳修散文中占有很大比重。

    这类作品多是奏章,一般以说理见长,逻辑严密、中心突出,但也不乏委婉变化之妙。

    如著名作品有《朋党论》、《纵囚论》、《原弊》等。

    欧阳修曾著《新五代史》,并与宋祁合编《新唐书》,对历史的精确了解,使欧阳修的史论文也极具特色。

    《五代史伶官传序》是其史论的名篇。

    文章以后唐庄宗李存勖沉溺逸乐、宠信乐官而致亡国的历史事实,说明“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普遍规律,见解深刻,令人深思。

    欧阳修的杂记类文章也极具特色。

    这类文章往往不是单纯记游、记事,而是借一景一物,一人一事,抒发其人生感慨,寄托其人生理想。

    著名的如《丰乐亭记》和《醉翁亭记》。

    欧阳修的辞赋类散文多为抒情小赋,如《鸣蝉赋》《秋声赋》等。

    与前此律赋不同,欧阳修这类抒情小赋,多以散文式笔调,融议论、写物,抒情于一炉,形式上更为灵活自由。

    曾巩(1019—1083)北宋散文家。

    字子固,建昌南丰(今江西南丰县)人。

    少年时曾作《六论》,文辞宏伟。

    二十岁上写的文章,曾受到欧阳修的称赏。

    嘉佑二年(1057)中进士,历任司法参军,集贤校理,越州通判,齐、襄、洪、福、明、毫六州太守等职,元丰五年(1082)升官中书舍人。

    在做地方官时,转徙频繁,不能久于其任,正如他在《北归》诗中写的“江海多年似转蓬”,仕途十分坎坷。

    但曾巩为官清廉,比较关心百姓疾苦,受到群众的称赞。

    元丰六年(1083)四月病故。

    曾巩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自己也以古文自负,常自比刘向。

    他的文章重议论,少抒情,以说理缜密、语言简洁著称,其作品尤以目录序一类的序跋文章,如《〈战国策〉目录序》《〈列女传〉目录序》《〈新序〉目录序》等,最为人们所称道。

    有些文章对在位者的因循苟且表示不满,提出“法者所以适变也,不必尽同;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的见解,主张在“合乎先王之意”的前提下变革度数,受到王安石的推许。

    他的杂记一类文章,也颇有特色。

    《宋史》说他的文章“纡徐而不烦,简奥而不晦,卓然自成一家”(三一九卷)。

    其缺点常在于缺乏新意,有较浓的卫道气息,文采和情韵也嫌不足。

    他的一些描写仕途苦闷的小诗,写景状物,饶有风致,清新可读。

    有《元丰类稿》传世。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

    抚州临川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宋神宗时宰相。

    创新法,改革旧政,是一个进步的政治家。

    文学上的主要成就在诗文方面。

    词作不多,但其特点是能够“一洗五代旧习”,不受当时绮靡风气的影响。

    他的散文紧贴社会、政治和人生的实际问题,直接为他的政治斗争服务。

    《答司马谏议书》剖析了司马光反对新政的言词,言词简炼、委婉、坚决,明确地表明了自己的政治主张。

    《读孟尝君传》分析历史事实,驳斥了孟尝君养士的传统观念,畅谈如何才算“得士”的问题。

    即使象《伤仲永》这样的小品文,作者的用心也不在表现文思上,其实际的用意是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

    在游记这一最具辞采和情趣的文体里,王安石也常将极富哲理的主题引入,如《游褒禅山记》中用了近一半篇幅来议论这样一个理性的问题:做任何事情,如果想要达到超越常规的境界,就需要付出超常的努力,具有超强的意志,此外,别无捷径可寻。

    王安石的散文以议论性居多。

    他较少注意文章气氛的酝酿,从感情上打动人,而是多针砭时弊,根据深刻的分析,提出明确主张。

    因此,他的散文一般具有较强的概括力与逻辑性,语言简炼、朴素,立意非凡。

    苏洵(1009~1066)北宋散文家。

    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

    青少年时不好学习,相传27岁才发奋读书,考进土不中,愤而烧掉为应考写的数百篇文章,而后闭门苦读,遂通六经、百家,下笔千言,顷刻即成。

    嘉佑元年(1056)带领苏轼、苏辙到汴京,谒欧阳修,受到欧阳修的赏识,将他们的文章向朝廷推荐,公卿大夫争相传诵,自此文名大盛。

    嘉佑五年授秘书省校书郎,后为霸州文安县主簿,又授命与姚辟同修《太常因革礼》100卷。

    书成后不久病逝。

    苏洵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子苏轼、苏辙并称“三苏”。

    他的文章以政论文成就最高,代表作有《衡论》、《辨奸论》、《管仲论》、《权书》等。

    他在《衡论》和《上皇帝书》等文中提出了一整套政治革新的主张,尽管不免有迂阔偏颇之论,但不少观点还是切中时弊的。

    他的文章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论辩性强,富有说服力;文字简约,不事雕琢,但笔力雄劲,善作譬喻。

    他作诗不多,亦有佳作,擅长五言古诗,质朴苍劲,但比起其散文来要逊色得多。

    有《嘉佑集》15卷。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

    诗词开豪放一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少负才名,博通经史。

    宋嘉佑二年(1057年)进士,曾官礼部尚书,翰林学士等职。

    他一生坎坷,多次被贬官放逐。

    他在宋神宗时曾受重用,然因新旧党争,屡遭贬抑,出任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方官;又因作诗“讪谤朝政”,被人构陷入狱。

    出狱后贬黄州。

    此后几经起落,再贬惠州、琼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今海南儋县),从此随缘自适,过着读书作画的晚年生活。

    直到元符三年(1100年)宋徽宗即位,他才遇赦北归。

    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七月死于常州。

    苏轼为人正直、性旷达,才华横溢,诗词文赋而外,对书画也很擅长,同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他讲自己书法创作过程时说:“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我则心目手俱得之矣。

    ”他又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

    ”他重在写“意”,寄情于“信手”所书之点画。

    苏轼的字看似平实、朴素,但有一股汪洋浩荡的气息,就像他渊厚的学问一样,神龙变化不可测。

    他长于行书、楷书,笔法肉丰骨劲,跌宕自然,给人以“大海风涛之气”、“古槎怪石之形”的艺术美感。

    苏轼的书法,后人赞誉颇高。

    黄庭坚他在《山谷集》里说:“其书姿媚……至酒酣放浪,意忘工拙,字特瘦劲……至于笔圆而韵胜,挟以文章妙天下,忠义贯日月之气,本朝善书,自当推(苏)为第一”。

    明董其昌盛赞他“全用正锋,是坡公之兰亭也”。

    传世书迹有《前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帖》、《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等。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由,晚年自号颖滨遗老。

    苏轼之弟,“三苏”之一,人称“小苏”。

    苏辙是散文家,为文以策论见长,在北宋也自成一家,但比不上苏轼的才华横溢。

    他在散文上的成就,如苏轼所说,达到了“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

    著有《乐城集》。

    苏辙,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与父洵、兄轼同以文学知名。

    仁宗嘉佑二年(一○五七)进士。

    六年,又举才识兼茂明於体用科,因乞侍父未仕。

    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为大名府留守推官。

    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召为制置三司条例司检详文字,议事每与王安石不合,出为河南推宫,历陈州教授、齐州掌书记、签书应天府判官。

    元丰二年(一○七九),兄轼被罪,辙亦坐贬监筠州盐酒税。

    哲宗元佑元年(一○八六)。

    入为右司谏,寻迁起居郎、中书舍人,累迁尚书右丞。

    七年,擢大中大夫守门下侍郎。

    八年,哲宗亲政,起用新党。

    绍圣元年(一○九四),以元佑党人落职,出知汝州、袁州,又降授朝议大夫、分司南京,筠州居住。

    四年,责授化州别驾,雷州安置。

    元符元年(一○九八),迁循州。

    徽宗即位,北徙永州、岳州,复大中大夫,提举凤翔上清太平宫,定居颖昌府。

    崇宁中重开党禁,罢祠。

    大观二年(一一○八),复朝议大夫,迁中大夫。

    政和二年(一一一二),转大中大夫致仕,同年十月卒,年七十四。

    孝宗淳熙中,追谥文定。

    有《诗传》、《春秋传》、《乐城集》等,并行於世。

    《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一、《宋史》卷三三九有传。

    苏辙诗,以明万历间清梦轩刊《乐城集》(其中《乐城集》五十卷,《乐城后集》二十四卷,《乐城第三集》十卷,《栾城应诏集》十二卷)为底本。

    参校宋刻残本《苏文定公文集》(简称宋大字本)、宋递修本《苏文定公文集》(简称宋文集本)、明嘉靖蜀藩朱让栩刻本(简称明蜀本)、《四部丛刊》明活字本(简称明活字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道光眉州刻《三苏全集》本(简称三苏本)。

    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唐宋"八大家”写的诗】 唐宋的八大家》由(三晋范文网)整理提供,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Copyright © 2023 三晋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京ICP备140017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