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范文大全 | 常用申请书 | 党团范文 | 讲话发言 | 作文大全 | 报告叙述 | 合同范文 | 党建教育 | 入党材料 | 心得体会 |
三晋范文网
  • 辞职报告
  • 实习报告
  • 述职报告
  • 调查报告
  • 调研报告
  • 社会实践报告
  • 工作报告
  • 自查报告
  • 您的位置:三晋范文网 > 报告叙述 > 调研报告 > 正文 2019-10-26 07:41:47

    熙熙攘攘皆为利往下句_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全文

    全文:

    周书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

    ”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

    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

    原大则饶,原小则鲜。

    上则富国,下则富家。

    贫富之道,莫之夺予,而巧者有馀,拙者不足。

    故太公望封于营丘,地舄卤,人民寡,于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之,繦至而辐凑。

    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间敛袂而往朝焉。

    故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礼生于有而废于无。

    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

    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

    富者得埶益彰,失埶则客无所之,以而不乐。

    夷狄益甚。

    谚曰:“千金之子,不死于市。

    ”此非空言也。

    故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夫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

    白话译文:

    《周书》上说:“农民不生产出来粮食,食物就要匮乏,工匠不生产出器物,劳动与生活就要陷于困厄,商人不进行流通,那么粮食、器物、财富就要断绝,虞人不开发山泽,资源就会缺少。

    ”反过来,资源缺少,山泽也就不能重新得到开发。

    这四种行业,是人民衣着食物的源泉。

    源泉广阔,就会富饶起来;源泉窄小,就会贫穷下去。

    它们对上可以使国家富强,对下可以使家族富有。

    贫富的形成,没有人能给予他们,也没有人能剥夺他们,只是聪明的人能使财富有余,愚蠢的人只能使财物不足。

    所以,齐国生产的帽子、带子,衣服、鞋子畅销天下,从海滨到泰山之间的诸侯都整好衣袖来齐国朝拜。

    此后,齐国中经衰落,管仲又修治姜太公的事业,设立调整物价的九个官府。

    而齐桓公因此能够称霸天下,多次以霸主的雄姿盟会诸侯,匡正了整个天下的政治,而管仲自己也修筑了三归台,他的地位在陪臣之列,财富却胜于列国的君王。

    从此,齐国又富强起来,一直持续到齐威王、齐宣王时期。

    所以说:“仓库充实了,百姓才能懂得礼节,衣食丰富了,百姓才知道荣耀与耻辱。

    ”礼仪产生于富有而废弃于贫穷。

    所以,君子富有了,喜欢行仁德之事,小人富有了,就把力量用在适当的地方。

    潭渊深了,里面就会有鱼,山林深了,野兽就会到那里去,人民富了,仁义也就归附于他们了。

    富有者得势,越加显赫;失势了,客人也就没有去处,因此也就心情不快。

    谚语说:“千金之家的子弟就不会因犯法而死于市井。

    ”这并不是空话。

    所以说:“天下之人,熙熙壤壤;为利而来,为利而往。

    ”即使有千乘兵车的天子,有万家封地的诸侯,有百室封邑的大夫,尚且担心贫穷,何况编在户口册子上的普通百姓呢!

    出处: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中的《货殖列传》。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

    初任郎中,奉使西南。

    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

    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9],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

    《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熙熙攘攘皆为利往下句_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全文》由(三晋范文网)整理提供,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Copyright © 2023 三晋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京ICP备140017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