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范文大全 | 常用申请书 | 党团范文 | 讲话发言 | 作文大全 | 报告叙述 | 合同范文 | 党建教育 | 入党材料 | 心得体会 |
三晋范文网
  • 辞职报告
  • 实习报告
  • 述职报告
  • 调查报告
  • 调研报告
  • 社会实践报告
  • 工作报告
  • 自查报告
  • 您的位置:三晋范文网 > 报告叙述 > 调研报告 > 正文 2019-10-14 07:35:38

    失业现状 [城镇就业、失业和劳动参与:现状、问题和对策]

    「内容提要」文章运用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了城镇劳动供给的基本现状和特征;并通过研究失业率、就业率和劳动参与率的变化,剖析了目前城镇劳动供给中存在的问题和可能存在的社会后果。

      「关键词」就业/失业/劳动参与

      「标题注释」本研究为国家统计局城市就业与失业课题成果之一

      一、引言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02年9月召开的全国再就业工作会议对当前面临的就业形势和矛盾做出了科学判断:中国就业的主要矛盾是劳动者充分就业的需求与劳动力总量过大、素质不相适应之间的矛盾。当前,主要表现在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和就业结构性矛盾并存,城镇就业压力加大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速度加快同时出现,新成长劳动力就业和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交织在一起。由此可见,城镇就业形势的严峻性突出地体现在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农民工进城打工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三碰头”(吴邦国,2003)局面的形成,而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既有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的矛盾,又有劳动力供求结构不匹配的结构性问题。

      从总量上来看,中国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的矛盾将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存在。这一方面是因为人口年龄结构的迅速变化导致中国目前正处于劳动力供给最为丰富的时期,另一方面则在于随着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能力正在下降。在20世纪80年代,GDP 每增加1个百分点可增加240万个就业岗位,到90年代,GDP 每增加1个百分点只能增加70万个就业岗位。劳动力供给过剩和就业需求相对不足使城镇就业变得越来越困难。从结构上来看,中国的就业存在着严重的地区间和行业间的不平衡。在劳动供给压力大的地方,对劳动力的需求严重不足,劳动力必然从供给压力大的地方流向供给压力小的地方,这就是为什么农村劳动力不断加速向城镇地区流动的主要原因。就业结构的不平衡还表现在行业和部门间。伴随着经济增长,经济结构和就业结构会不断发生变化,有些行业和部门会不断吸纳劳动力就业,而有些行业和部门不仅不能吸纳新的劳动力就业,而且还通过裁员的办法排斥劳动力就业,始于90年代中期的国有企业职工大规模下岗就是这类结构性矛盾的具体体现。

      在国际上,发达国家的就业问题更多的是一种结构性矛盾,其失业率的升高在很多情况下都是因经济结构调整所引起。而具有典型“二元经济”特征并正处在经济转型过程的中国,所面临的就业问题既是总量矛盾又是结构性问题,这两类问题的叠加使得扩大就业和解决失业问题变得异常困难。

      尽管城镇失业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但中国仍然没有建立起一套与国际接轨的劳动力市场调查统计体系,而官方公布的登记失业率数字由于没有涵盖所有的经济活动人口,所以不能准确反映失业的真实情况。由于数据的限制,学术界和政策制定部门到目前为止对就业和失业问题仍然缺乏全面、系统的了解,从而使解决问题的对策很难发挥最佳效果。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简称“五普”)虽然不是专门的劳动力市场调查,但其关于就业和失业的定义基本上遵循了国际标准(国际劳工组织),这就为我们较为全面地了解中国城镇就业和失业问题提供了难得的数据来源。本文主要运用“五普”数据,通过对就业、失业和劳动参与问题的分析,了解中国当前劳动力市场运行的基本状况,把握劳动力市场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二、城镇就业、失业和劳动参与的基本状况和特征

      一般来说,描述劳动力市场的劳动供给主要使用劳动参与率、就业率和失业率3个指标。所谓劳动参与率是指在全部劳动年龄人口中经济活动人口所占的比例;就业率是指有工作的人占全部劳动年龄人口的比例;失业率则是指没有工作者占经济活动人口的比例。根据上述定义,三者之间存在着一种恒等关系:U O=T-E.式中U 代表失业者,O 代表退出劳动力市场者,T 代表劳动年龄人口,E 代表就业者。正因为这种恒等关系,在分析劳动力市场的供给行为时,仅仅使用上述3个指标中的某一个是不够的。例如,作为劳动力市场中劳动力没有被使用程度的度量,失业率往往是人们观察失业严重程度的最常用的指标,但在有些情况下,只依赖失业率一个指标似乎并不能完全说明失业问题的严重程度。因为那些想工作、但因找工作屡遭挫折而被迫放弃了找工作想法的人,按照定义常常被归入非经济活动人口之中,不被计算为失业人员。从劳动供给的角度看,这部分人其实和失业者相比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只不过他们因无法提供仍然具有劳动供给的愿望而在失业统计中被视为退出了劳动力市场,这部分人被称为“遭受挫折的劳动者”。与所谓的失业者相比,这些“遭受挫折的劳动者”的情况通常更为严重。

      因此,在研究劳动供给问题时,只有同时观察就业率、失业率和劳动参与率的变化趋势,才能较为全面地把握劳动力市场中存在问题的关键。如果在失业率攀升的同时,劳动参与率上升,这也许并不表明失业问题有多么严重,因为失业率的上升在很大程度上可能是由于过去退出劳动力市场的人又重新回到劳动力市场上寻找工作的缘故。如果在失业率上升的同时,劳动参与率保持不变,这就意味着劳动力供给的总量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只是在愿意供给劳动的总体中,失去工作的人增加了,失业率的增加很可能是因暂时的经济波动或经济结构调整所引起的。劳动供给中最为严峻的问题莫过于失业率上升的同时伴随着劳动参与率的下降。因为这一方面意味着失去工作的人在不断增加,而且在失去工作的人中,由于长时间无法找到工作而沦为“遭受挫折的劳动者”的人数也可能在增加。“遭受挫折的劳动者”数量的增加也许比纯粹失业人数的增加更糟糕,因为失业者似乎并没有丧失工作的信心,而“遭受挫折的劳动者”可能连信心都丧失了。这是一种相当严峻的就业形势。那么,目前中国城镇的就业、失业和劳动参与的基本状况如何并呈现怎样的特征呢?

      (一)年龄、性别特征

      从失业率来看,中国城镇失业问题已经达到严峻的程度。根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2000年城镇失业率已经达到8.27%,其中城市为9.43%,镇为6.24%(见表1)。分性别来看,女性的失业率高于男性。分年龄来看,失业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在20~49岁的黄金劳动年龄段,每个年龄组的女性失业率都要高于男性,在50岁以后,女性失业率开始低于或接近男性(见表2)。为什么失业率随年龄下降过程中存在着这样的性别差异呢?这就需要我们把失业率的变化和劳动参与率的变化结合起来观察。

      资料

    失业现状 [城镇就业、失业和劳动参与:现状、问题和对策] 》由(三晋范文网)整理提供,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Copyright © 2023 三晋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京ICP备14001712号-1